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給他們一個「家」的環境

給他們一個「家」的環境

張逸
逸趣談Teen

  在最近的一次業界會議中,有一位持份者向我們分享她在澳洲參加一個有關青少年離家照顧(Out-of-home care)會議的得著,在累累的寶貴經驗和資料中,其中一點很觸動我心靈。

 

  被安排接受照顧的青少年表示,服務單位經常強調要為宿生營造一個家,然而服務使用者很清楚知道那裏並不是他們的家。由於不同的原因,他們在接受照顧時會不時轉換居住環境,有時甚至是轉去不同營辦機構的「家」,因此他們不會自欺欺人地視所居住的地方為「家」。雖然如此,他們仍然十分感激同工安排各種活動,幫助他們融入「家」的生活,增加歸屬感。

 

  事實上,當我們致力為孩子建立一個「家」時,必須先了解「家」的定義。不同孩子對「家」的理解都不一樣。「家」並不一定需要有實質地點。有人覺得家是一個完全安全的避風港口;有人覺得家是一個與愛自己的人同住的地方;有人則覺得是一種感覺、一種歸屬感,能令你放鬆安靜下來,及當下你希望居住的地方。然而,由於前設條件,例如兒童之家要收容8至10位孩子同住一個單位,這與現今普遍的家庭已大相徑庭,難怪孩子難以視之為「家」。再加上種種法例監察和許多保護兒童的措施,例如睡房會裝有玻璃窗,讓同工可看到房內孩子的情況;「家」的活動範圍內亦裝置了閉路電視,以適時發現欺凌、虐待事件或意外。這些措施是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出發點是好的,然而卻令孩子(特別是青少年)反感,感到私隱缺乏保障。我很遺憾在一些設施或手法上未能盡如人意,只能為宿生建造一個擬似「家」的居住環境。

 

  儘管如此,如青少年所指,我們會讓孩子參與一些事務,且積極收集他們的意見,例如邀請孩子委派代表參與管諮會,與同工討論活動內容,也會讓他們協助設計餐單及選擇汽水機內的飲料等。我們亦會進行服務質素問卷調查及放置意見箱,讓孩子可表達他們對宿舍生活各方面的意見。

 

  此外,若單位進行裝修時,孩子的參與更顯得重要,如選擇房間的牆身顏色及如何分配空間;在兒童之家,我們更安排孩子以網球自製家舍內的座椅等。透過讓宿生參與裝修及佈置他們的居住環境,令他們的「家」更加個人化;且一起佈置自己的「家」,也能增強他們的歸屬感。

 

給他們一個「家」的環境

(由作者提供相片)

 

  培養宿生的歸屬感十分重要,讓他們感到備受尊重,從而感到安全、自在及被關懷,享受與其他朋輩住在一起的時光。雖然我們給不了他們一個真正的「家」,我和我的團隊依然會盡量按照不同孩子對「家」的理解而去營造他們的居住環境。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