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癌新希望!中大研究新型聯合免疫療法!破解癌細胞耐藥機制,有望加強治療肝癌效果
肝癌是本港第3號癌症殺手,每年約有1,500人死亡。中大醫學院最新揭示了肝癌細胞能「適應」免疫療法,令目前最先進的癌症療法失效。研究團隊遂針對癌細胞的耐藥機制,研發出新型聯合免疫療法,並在小鼠模型中證實了其臨床潛力,成功增強療效,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權威雜誌《Gut》上發表。團隊計劃下月就新療法開展2期臨床試驗,現招募約40名癌症病人參與。
中大計劃在8月就新療法開展2期臨床試驗(冼偉倫攝)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兼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鄭詩樂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肝癌最常用的免疫療法,能保護對抗癌症的T細胞,並使之為維持高活躍性,惟該療法只對約20%患者有作用,患者亦可能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耐藥性。
肝癌患者對免疫治療出現耐藥性的成因,主要與免疫抑制的「冷」腫瘤微環境有關。為了解當中機制,團隊用了一年多建立對免疫治療耐藥的小鼠模型,隨後透過單細胞測序技術,發現肝癌細胞繞過免疫治療的新分子途徑;最後經生物信息學確定,調節蛋白PPARγ及I類HDAC是促進冷腫瘤微環境的關鍵,可以作為聯合療法的靶點。
有望提供更有效治療
鄭詩樂續指,團隊採用小鼠模型進行實驗,發現PPARγ抑制劑可克服免疫治療的耐藥性,而比起單用PPARγ抑制劑或免疫治療,老鼠在40至50日後就完全死亡,兩種療法聯合使用,則可將小鼠的存活率提升至7成,且7至9個月後仍維持活躍。
為驗證小鼠的發現是否適用於人體,團隊過去4年進行研究找來26名乙肝病人,經病人同意後,以活檢取出腫瘤組織,接受免疫針治療6至8周後,再次進行活檢。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醫療系統)兼腫瘤學系教授陳林指,兩組人類樣本經單細胞測序及多通道免疫熒光法等測試後,證實在人類身上同樣找到與小鼠相同的PPARγ及I類HDAC耐藥機制。換言之,團隊可針對當中機制,配合現有的免疫治療,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治療。
招募40多病人臨床試驗
陳林透露,計劃8月開展2期臨床試驗,現正招募40多位肝癌病人參與,主要針對確診肝癌、曾接受免疫針治療,並出現抗藥性的患者。病人簽署同意書後,經抽籤將病人分成兩組,其中實驗組會採用聯合治療,即I類HDAC藥物配合免疫治療,而對照組則服用標靶藥;其後每6星期做掃描,了解治療成效。他希望,新療法能改善肝癌病人的生存率、降低治療副作用,為對免疫治療無效且出現抗藥性的患者提供治療新出路。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