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
5月12日早上,一名漁護署職員在大嶼山工作時被蜜蜂螫傷,昏迷送院搶救後不治。消息指,初步了解事主本身有高血壓,當時在山坡種樹,身上至少有四處被蜜蜂螫傷。
有醫生稱蜜蜂的毒素會引起敏感,令喉嚨水腫、呼吸困難、血壓降低等,亦有機會引致併發症致死。若本身有敏感的病如哮喘,風險會高些。如心臟有問題,亦會因血壓降低引發心臟病。若被愈多蜜蜂螫到,敏感的機會愈高。另外要視乎體質,若本身對蜂毒敏感,並從事野外工作、曾被蜜蜂螫過,或會令體質敏感化了,可能一隻蜂螫也會令其死亡。
蜂螫
常見的螫人蜂種有蜜蜂、黑蜂、馬蜂(也稱胡蜂、黃蜂)等,世界上已知蜂種有5000多種,中國記載的有200餘種。香港常遇到的有蜜蜂、黑蜂及黃蜂。而不同蜂種所帶的蜂毒和强度都有差別,一般蜜蜂的毒量較少,也是作為蜂毒療法的主要原料,所以研究比較深入;馬蜂、黑蜂帶毒較多,螫人後對人傷害也較大。
蜜蜂雖然被公認為益蟲,對農業、對環境都是貢獻多傷害少。相比起其他昆蟲如蚊蠅,蜜蜂既不會傳播瘧疾、腦炎、登革熱症等傳染病,原生病菌病毒或蟲卵也不會傷害人類。
人類恐懼蜜蜂,尤甚於毒蛇猛獸,對於蜂毒,更成為蜜蜂的秘密武器,致命殺人的毒藥。蜂毒之所以可怕,並非在於其毒性有多毒,只因蜂毒本身含多種物質,足以引發人體的敏感反應,嚴重的甚至可導致死亡。
蜂螫傷的表現
一般蜂毒中毒症狀,會呈現局部傷口處紅腫、劇痛、瘙癢,蜂刺部位可發生壞死、化膿的情況。鄰近氣道易致氣道狹窄,近眼部可致視力下降。
如受到一群蜜蜂或胡蜂侵襲,全身會出現中毒症狀如發熱、全身疼痛、頭痛、噁心、嘔吐,過敏反應(螫傷後最早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如皮膚蕁麻疹、喉頭水腫、呼吸困難、心率增快、茶色尿等,嚴重者血壓下降,發生過敏性休克(早期致死主要原因),病情危重者可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MODS)。
蜂毒
蜂毒(Bee Venom)又稱蜜蜂毒素,一般指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意大利蜜蜂等工蜂尾部螫針腺內的有毒液體。蜂毒含有生理活性的胺、糖類、脂肪、各種氨基酸,以及卵磷脂、組胺、膽鹼、甘油、磷酸、甲酸、脂肪酸,還含有磷、碳、硫、鎂、銅、鈣、鉀等元素。
蜂毒是蜜蜂遇到攻擊時通過螫針排出的毒液,由工蜂的毒腺和副腺分泌並貯存在毒囊內。新出房的幼蜂毒囊內僅有很少的毒液,隨著日齡的增長逐漸積累起來,至15日齡時約為0.3mg,18日齡以後的工蜂就不再產生更多的蜂毒。之後,毒囊中的毒液重量保持恒定,貯存在毒囊裡的毒液,一經排出,就不會得到補充。
過敏現象
一隻蜜蜂在螫刺時可以射出0.1mg的蜂毒;一般人同時受到3-5隻蜂螫刺,就會產生局部的反應;200-300隻蜂螫就會引起中毒;短時間內受到蜂螫500次,可致死亡,但對兒童,30-50隻可致死,如受到15隻以上的胡蜂螫刺,人體便會產生中重型的反應。
一些外在因素,如環境溫度和被螫刺的位點也會影響致死率。不同體質的人對蜂螫的反應不同,過敏體質的人,有時只要經一次蜂螫,也可產生嚴重反應。大多數人對蜂毒能產生免疫力,常受蜂螫的人,經過一個階段後會產生免疫力,即使同時受到多隻蜂螫,也不會產生嚴重的反應。
蜂螫傷的臨床表現
不同的人對蜂毒的反應有所差異,大多數人在受蜂螫的部位會出現局部的痛、腫、癢的情況,這種局部反應,過幾小時或幾天就會自動消失。但有極少數人會發生嘔吐、腹痛或是全身皮膚潮紅、瘙癢、蕁麻疹、紫癜、怕冷、發熱等全身反應。
被蜂螫後,會出現過敏反應及直接毒性作用致病,前者與中毒劑量無關,後者存在明顯的劑量效應關係,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過敏與多器官功能損害,被馬蜂或黑蜂螫傷者更須注意。
1、局部皮膚紅腫、疼痛或伴有瘙癢,蜂刺部位可發生中心性壞死,可持續數天。
2、過敏性反應(Anaphylaxis):瘙癢、蕁麻疹、水腫、紅斑等,嚴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等,甚至引起呼吸道痙攣,導致窒息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3、橫紋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胡蜂尾針及毒素可致橫紋肌損傷,細胞膜完整性改變,多伴有急性腎衰竭及代謝紊亂致高鉀血症等。
4、血管內溶血(Intravascular haemolysis):蜂毒可以改變毛細血管通透性,導致血紅蛋白尿、急性腎衰竭。
5、泌尿系統:早期會出現尿液顏色及尿量的改變。一般因毒素直接損害腎小管,可以出現急性間質性腎炎及腎皮質壞死。
6、神經系統:頭暈、頭痛、以至休克性暈厥等。
7、呼吸系統:表現為氣促、胸悶、呼吸困難等,部分患者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
8、血液系統:可誘發凝血功能異常,出現非螫傷部位的皮下出血點、瘀斑、嘔血、甚至便血。
9、消化系統:輕者常表現為腹脹、噁心、嘔吐。嚴重者可誘發消化道出血。
10、循環系統:部分患者可出現低血壓、心律失常等。
11、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機體有兩個或以上的器官或系統同時或序貫發生功能障礙,可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蜂螫傷後處理
1、局部傷口早處理,盡快清除皮膚上的毒囊毒刺,減低注入皮膚的毒液量。蜂螫後,切忌擠壓傷口,蜂毒只可吸出,不宜擠出,否則適得其反,令中毒更深;必須即時處理,沖洗傷口。
• 馬蜂螫傷後無毒腺殘留,傷口局部無毒刺,且毒液成鹼性,可用弱酸性液體沖洗,如食醋等。
• 蜜蜂螫傷後有毒刺,先除毒刺,毒液成酸性,可用弱鹼性液體沖洗,如肥皂水或2%-3%碳酸氫鈉(小蘇打粉)溶液等。
2、局部冷處理,螫傷部位在幾分鐘內會出現紅腫和疼痛,幾個小時內可能消退,影響是輕微和短暫的。有的會持續1-2天。沒有什麼併發症的情況下,冷敷處理就可以了,也可以局部清水或生理鹽水進行沖洗。
3、大範圍反應處理
• 冷敷,能夠減輕不適,如果螫傷部位在四肢,應該抬高患肢;
• 如疼痛可配合止痛藥或抗炎藥;
• 過度瘙癢的可口服或外用止痕藥物。
中醫藥治蜂毒
中醫對蜂毒的使用歷史悠久,利用蜂毒做醫療,是傳統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蜂毒用於醫療上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往後的《五十二病方》《傷寒論》《金匱要略》《肘後備急方》等醫藥古籍對蜂療均有記載。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醫理論把蜂毒應用在醫療上,把傳統醫學、現代醫學、生物醫學相結合為成熟科學體系。
中醫學既能善用蜂毒,對於解蜂毒,自然亦有完整的醫療規範,只是近代醫學集中在藥品治療,把原來中醫解毒急救法誤解為農村土法。
解蜂毒最重要解急扶危,現場立救最為要緊,很多人被蜂螫之後會有明顯的腫塊,需要採取一定的方式來消腫;一些藥食同源的食材都具有很好的消腫止痛療效,幫助患者更好的清除毒素,緩減疼痛。
芋梗在中醫藥被稱為解治蜂毒第一藥,芋梗是植物芋頭的葉柄,《本草衍義》謂芋梗具有祛風、利濕、解毒、化瘀之功效。《湖南藥物志》也記載芋梗:「治筋骨痛、無名腫毒、蛇蟲傷,芋莖搗爛敷患處」。
新鮮草藥如蒲公英、半邊蓮、紫花地丁及七葉一枝花等搗爛後敷在患處,也能急救消炎;有醫師曾親身以蒲公英莖葉的乳汁塗刷螫處半小時,2小時後褪紅消腫,疼癢全消。這些草藥不單止對蜂毒,對部分蛇毒亦同樣凑效。
一些蔬菜如洋葱、老黃瓜、大蒜、生薑、韭菜及通菜等,將之搗爛,把汁液塗刷在蜂螫的地方,也做到消腫止痛,緩減症狀,對後續的治療起正面作用。
由此可見,無論被何種蜂螫傷,中醫基本上都以清熱涼血散毒為主,中草藥如馬齒莧、夏枯草、菊花葉等亦可用上。《本草綱目》記載青苔治蜂毒之説,這是華佗在野外現取現用的例子。
蜂螫蜂毒可大可小,在外如遇到蜂群,保持鎮靜,不招惹蜜蜂不會無故襲人;如遇到停落在頭部、肩部,不要干預,切忌拍打;要把身體暴露的地方包裹嚴實,不要奔跑、撲打,建議蹲伏不動以避開蜂群襲擊。
如被蜂螫,身體出現嚴重紅腫症狀,必須及時就醫治療。傷後不要自行處理,避免造成傷口感染和毒液擴散。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