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頸椎移位、膝關節痛、反覆扭傷,別將痛症歸咎「肌肉太緊」!伸展真能治百病?

頸椎移位、膝關節痛、反覆扭傷,別將痛症歸咎「肌肉太緊」!伸展真能治百病?

Oscar 治療師
都市痛症

  在WFH的日子中,還是有停不了的網上健康講座、復康運動講座等,最常聽到……

 

  我的頸椎又移位了,因為「肌肉太緊了」!

 

  膝關節痛,因為「肌肉太緊了」!

 

  關節反覆扭傷,因為「肌肉太緊了」!

 

  我的姿勢不好、坐得久了會全身痠軟,因為「肌肉太緊了」!

 

  每當身體出現一些不正常的問題時,不少人在延醫診治時都會得出:「退化」或「肌肉太緊了」的簡單答案。退化不難理解,但是甚麼是「肌肉太緊」,原來當肌肉出現不正常的「高張力」(high muscle tone/muscle tension)時,引伸至關節被不正常地擠壓在關節腔之中,每一個動作都需要犧牲動作動態的質素,進而造成的「肌肉太緊」所出現的運動創傷或勞損性問題,舉例說就是腰大腿四頭肌過緊,所以在普通運動中把膝蓋壓向股骨槽,形成不必要的磨損。不過現實就是這樣嗎?有這麼多人是這樣嗎?不需要考慮關節及骨槽之的間的角度?其他軟組織的互動?Q-Angle?或只是因為不用做太複雜的檢測,便可以很簡單、快速地敷衍了事,讓病人或學生執行「伸展」就好?而問題沒解決時,便只會重複說著是因為你是「伸展不夠」或「伸展能治百病」?

 

  當「肌肉太緊」這個詞語變成了痛症的藉口,同時污衊了這個詞語時,我們能把問題反過來問:「肌肉不緊就不會痛嗎?」或我們該怎樣衡量「肌肉到底緊不緊」,其實這些回答反而是不確定的。現今的研究已經發現「柔軟度(flexibility)」與「受傷機率(Risk of injury)」並沒有顯著的關聯性,當然在個別人士的差異下,一部分人因肌肉長度過短,即是肌肉太緊,而影響運動的動作模式、質素而造成受傷,但這些並未在研究中突出這個顯著性。研究中發現與受傷機率更具關聯性的包括:「基礎肌力(strength)、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動作技巧(technique)、疲勞(fatigue)」等。

 

  基礎肌力(Strength)

  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

  動作技巧(Technique)

  疲勞(Fatigue)

 

受傷機率因素

 

 

  不論經常運動與否,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肌張力」就是最好的。這就是說,頂尖舉重選手並不需要雙手彎腰貼地(普遍測試柔韌度的做法,針對腰背盤骨相關肌群的柔軟度),但若是舞蹈專項的運動人士則是必備的能力了。所以,作為普通的族群,普遍的「正常」關節角度、柔韌度,只要是合適就好了,犯不著與其他人士相同,或追求與運動員一樣所以「肌肉要多緊」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我覺得可以透過「試誤法(trial and error),即是先規律地滾筒放鬆或伸展特定肌群一段日子,若對運動表現、受傷有改善就持續進行,但若反而愈來愈差或沒影響,則不一定要進行。

 

  在不同的學說及研究中,肌肉過緊常常是個結果,並不是致傷的原因,找尋及解決原因才是根本肌肉會變得「緊繃、張力過高」。

 

  (下期待續)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