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
Omicron在全球各地迅速傳播,許多國家的確診病例都再度出現高峰。近日香港疫情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更飆升至超過一千宗。顯示Omicron比之前的其他變異毒株具更強的傳染力,更有可能突破疫苗的防禦和抗體的保護,接種過疫苗的人亦有被感染可能,有個案顯示曾經染疫的人出現二次感染。
一説確診數字雖然上升,出現重症住院的情況卻沒那麼嚴重,顯示了完整接種兩劑疫苗和接種第三劑加強針起到的保護作用,大幅降低了確診後重症住院甚至死亡的機會。亦説雖然Omicron感染力強,但感染後病情並不像之前其他的新冠變異病毒那麼嚴重,出現的症狀也比較輕微,只是比感冒或流感稍為嚴重點,治愈後身體便可恢復過來。
Omicron好歹也是新冠變種病毒,其殺傷力真的溫馴如流感?
以上圖片來源:疫情數據分析(香港)
Omicron與感冒
Omicron症狀比較像是感冒,常見的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和頭痛。之前其他的新冠變異毒株更可能會引發味覺或嗅覺喪失或改變,新出現的、持續性的咳嗽,還有發燒等症狀,這些仍然被列為新冠疾病的三種典型症狀。
英國Zoe研究人員總結感染Delta和感染Omicron患者,發現最常出現的五個共同症狀是:
• 流鼻水
• 頭痛
• 疲倦(輕度或重度疲倦)
• 打噴嚏
• 喉嚨痛
如出現下面的病徵,便需要特別留意身體的各種變化:
發燒 體溫超過攝氏37.8度為發燒,發燒意味著身體正在抵抗外來的感染,如果只是得了普通感冒不太可能會發燒,雖然發燒並不一定是感染新冠病毒,但有發燒症狀就必須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咳嗽 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都有可能會咳嗽,以及其他症狀。和普通感冒相比,流感通常發作得更突然,症狀更明顯也更嚴重。除了喉嚨痛和流鼻水或鼻塞等症狀之外,流感患者經常出現肌肉痠痛,發冷,頭痛,疲倦,全身性症狀較明顯。普通感冒發作情況比較緩慢,程度也比較輕微,但會讓你感覺不舒服,除了咳嗽之外,可能還有打噴嚏,喉嚨痛,流鼻水等症狀,流感那種全身發冷,發燒,肌肉痠痛和頭痛等症狀比較少見。
新冠疾病出現的咳嗽症狀是在超過一個小時的時間裏咳嗽劇烈不停,或者是在24小時之內,出現三次以上的咳嗽劇烈不停的現象。
如果本身因為有其他慢性病或健康問題而經常咳嗽,那麼新冠病毒會讓咳嗽更加劇烈嚴重。
如果有新出現的、持續性的咳嗽,就必須去做新冠病毒檢測。
嗅覺或味覺喪失或改變 失去嗅覺或味覺,或嗅覺或味覺改變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症狀,也是有可能受感染的重要指標,出現嗅覺或味覺喪失或改變的症狀就必須去做檢測。
檢測結果有可能只是普通感冒,但不做檢測你不能確定是甚麼,就算你沒有感覺不舒服或生病,也要去做檢測,以免在無意之中散播病毒。
打噴嚏 打噴嚏不是新冠病毒的典型症狀,除非你有發燒,咳嗽或喪失嗅覺或味覺,否則只是打噴嚏的話不需要去做檢測。
流鼻水,鼻塞或頭痛 根據英國NHS目前的說法是,流鼻水,鼻塞或頭痛等症狀不需要去做新冠病毒檢測。但是研究顯示,有些確診的人也出現這些症狀。
而美國的醫療建議表示,有下列症狀的人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 發燒或發冷
• 咳嗽
• 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
• 疲倦
• 肌肉或身體疼痛
• 頭痛
• 新出現的味覺或嗅覺喪失
• 喉嚨痛
• 鼻塞或流鼻水
• 頭暈或嘔吐
• 腹瀉
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有許多不同的症狀,有些輕微,有些嚴重,也有些人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仍然具有傳染性。從接觸新冠病毒被感染到症狀出現,最多可能會有兩個星期,但通常情況下被感染者大約在第五天左右開始出現症狀。
如果出現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的症狀,可能是併發新冠疾病重症的前兆。
(資料來源:新冠疫情:如何判定咳嗽、流鼻水是感冒症狀還是奧密克戎)
Omicron BA.2
Omicron傳染性強,現在全世界已經有一半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是Omicron。而Omicron變異株還存在多種亞型,最普遍的是BA.1。但最近在多個國家,尤其是在亞洲和歐洲, BA.2亞型的感染病例愈來愈多。
隱形變異毒株
Omicron BA.2亞型也被稱為「隱形變異毒株」,因為它沒有奧密克戎「標凖亞型」BA.1所具備的基因標記,該基因標記能讓研究人員確定感染病例是Omicron,而不是Delta毒株。
和其他變異毒株一樣, BA.2感染者能夠用抗原檢測(快篩測試)或PCR檢測來確定是否確診陽性,關鍵是這兩項檢測無法確認感染病毒是Delta或是Omicron BA.2亞型,還需要更多檢測才能確定。
和之前的變異病毒相比, BA.2亞型似乎傳染力更強,不過沒有數據顯示病情會更加嚴重。和其他變異毒株相比,BA.2導致接種兩劑疫苗和三劑疫苗的人突破性感染的比率更高,不過有打疫苗的人比較不容易將病毒傳染給別人。
(資料來源: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五個你需要知道的問題)
長新冠/大流行結束
Omicron自去年11月,最早在南非被發現和確定後,不到一個月時間內擴散到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且迅速成為主導毒株。世界衛生組織(WHO)稱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見」。
隨著世界各地通過接種疫苗和感染獲得抗體的比例不斷上升,具有新冠抗體的人口比例正在接近或已超過90%的國家愈來愈多。依據西方國家醫療專家的理論,標誌著新冠疫情即將在群體免疫的情況下進入收尾階段,最終銷聲匿跡。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1月24日發出警告,Omicron的出現並不意味著新冠疫情最嚴重階段進入尾聲;這種假設是危險的,各國防疫抗疫行動不可鬆懈。
Omicron絶對不是最後一個新冠病毒變異株,「相反,從全球看來,目前恰恰是更多變異毒株出現的最佳時機」,因此不能讓疫情在「恐慌和漠視(兩個極端態度)之間持續搖擺」。
最樂觀的展望是達到「新冠均衡」(Covid equilibrium)狀態,即SARS-Cov-2病毒仍舊存在,但不再對社會和生活常態造成重大干擾。如果一個國家絶大多數人對新冠病毒都有了免疫力,那時候才可以比較樂觀的期待新冠大流行進入了尾聲。
與之相對的觀點認為,最壞的的情況還沒有出現,比如對抗體具有逃逸能力的超級變異毒株通過突變產生,再比如新冠長期症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仍無救治方案,或者新冠病毒在人類和動物之間跳來跳去,產生全新的毒株或變種等。
(資料來源:Omicron 是最後一個突變株?WHO:這種假設很危險)
動態清零
近日常聽到兩個名詞:與病毒共存及動態清零。
與病毒共存是基於西方國家醫療專家的理論,標誌著新冠疫情即將在群體免疫的情況下進入收尾階段,對國家來説,臨時的防疫政策及開支便可以省下來,疫情便算是告一段落。
而動態清零則變成一個長期任務長期負擔,直到病毒肯定不再為患才結束。提倡動態清零的是中國,目前中國是唯一切實執行,有效控制疫情的國家。香港要跟隨國家有效的防疫政策,動態清零是必然的。
但港府在提到其抗疫政策時,只是把動態清零提在口中,沒有解釋,也沒有暫時相關的具體政策表列,可能連這些官員自己也不明白不願意實行動態清零,間接把社會由抗疫民怨推向政治矛盾。
根據新華社公開國家對「動態清零」的定義:
“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我國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下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總方針,它要求做到對病例及早發現、快速處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使疫情不構成連續性社區傳播,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其背后體現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也被實踐証明能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
當前,疫情仍處於全球大流行期,病毒正在不斷變異,奧密克戎毒株傳播速度快、受感染人群多,重症率、病死率高於一般流感。在此情況下對新冠肺炎病毒絕不能夠掉以輕心,“動態清零”是我國現階段綜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科學有效防控策略。
對於香港而言,“動態清零”也是符合香港社會實際情況的科學選擇。香港人口密度大,老齡人口佔比較高,醫療資源有限,仍有100多萬名市民未接種第一針疫苗,70歲或以上長者接種率較低。此外,香港對外高度開放,境外輸入性風險高。如果放棄“動態清零”而選擇“躺平”,可以預見,病毒必將快速大規模擴散,給香港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損害。隻有採取主動積極的“動態清零”策略,才能減少發病、重症和死亡率,避免醫療資源擠兌甚至崩潰,最大限度保障香港市民生命健康。
(資料來源:「動態清零」是香港抗疫的科學選擇)
如仍然對官方解釋有點複雜,可聽聽香港民間一個較貼地的版本:
即如打麻將,要做清一色萬子,但手上還有兩三隻筒子索子,一直想打走晒佢,但打兩隻又摸一隻,上輪打晒,今輪又摸到隻,重重覆覆去到摸和都清唔晒。呢個啱啱打走晒,轉頭又摸返上手,又要再打出嘅過程,就係動態清零。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