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邪、飲食失調、過勞都會令全身水腫!你屬陽水定陰水型?中醫針灸、自己按穴都Work!
春光明媚,佳節當前,還未來得及大快朵頤,已被疫情第五波影響,很多朋友都逼住Work from Home。或許久坐少動的關係,令一眾好友們都出現水腫不適,Cara便是其中一人。
Cara說:「譚博你好,近日覺得自己水腫厲害,一向穿開的褲子就算勉強穿得上,但是腰部鈕扣也扣不上,手握拳頭也覺得手指腫脹,面脹、眼肚鬆,疫情關係雖然要在家工作,但也不得不抽時間過來找你求救!究竟甚麼原因導致如此腫脹呢?用你的方法能否盡快解決呢?」
我答:「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氾濫肌膚,以頭面(包括雙下巴)、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徵的一類病證。
(網上圖片)
本病發病率較高,而中醫針灸和中藥治療具有良好療效。
水腫的病因如下:
1.風邪外襲,肺失通調:
風邪外襲,內舍於肺,肺失宣降通調,上則津液不能宣發外達以營養肌膚,下則不能通調水道而將津液的代謝廢物變化為尿,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
2.濕毒浸淫,內歸肺脾: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癰瘍瘡毒生於肌膚,未能清解而內歸肺脾,脾傷不能升津,肺傷失於宣降,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 《濟生方•水腫》謂:「又有年少,血熱生瘡,變為腫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
3.水濕浸,脾氣受困:
脾喜燥而惡濕。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水濕之氣內侵;或平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均可使脾為濕困,而失其運化之職,致水濕停聚不行,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
4.濕熱內盛,三焦壅滯: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濕熱內侵,久羈不化;或濕鬱化熱,濕熱內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三焦為之壅滯,水道不通,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
5.飲食勞倦,傷及脾胃:
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而成水腫。
6.腎氣虛衰,氣化失常:
「腎者水髒,主津液。」生育不節,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以致腎氣虛衰,不能化氣行水,遂使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而成水腫。 」
Cara續問:「我之前也曾經出現水腫,但就只是下半身,現在連面都和眼睛周圍也水腫,腫得連雙眼皮也消失了。何解都是水腫,但出現的症狀不一樣呢?我知你強項是針灸,請問可以怎樣處理呢?」
我答:「水腫的中醫分型分為:
1.陽水
主症:風邪襲肺,發病急,初起面目浮腫,繼則遍及全身,小便不利;
偏於寒者:無汗,苔白滑;
偏於風熱者:咽喉腫痛,苔薄黃。
若因濕邪困脾,症見全身浮腫,以四肢為重,小便短少,神疲乏力,納差胸悶,苔白膩。
治則:疏風宣肺,醒脾利水。
針灸處方:取背俞、太陰、陽明經腧穴為主。
針用瀉法。穴取:肺俞、 三焦俞、列缺、水分、陰陵泉。
隨症選穴:
面部浮腫較甚加:水溝;
表證明顯加:大椎、合谷。
2.陰水
主症:脾陽不運,則發病緩慢,足跗先腫,漸及全身,按之凹陷,面色萎黃,神疲肢冷,脘悶腹脹,納差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
若腎陽虛衰,症見全身浮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腰部冷痛,心悸氣短,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尿量減少,舌質淡胖苔白。
治則:健脾溫腎,助陽利水。
處方:取背俞、足太陽、少陰經腧穴為主。
針用補法,配合艾灸。
穴取:脾俞、腎俞、三陰交、复溜、水分。
以上治療,每次留針20分鐘,隔日一次,七次為一療程。 」
Cara大喜:「我樂於針灸治療,但始終疫情關係,平時有沒有甚麼可以自己緩解一下呢?」
我答:「可嘗試自行按壓穴位。
主要取穴如下:
1:水分穴
水分穴有促進新陳代謝功效,有助於消水腫。 水分穴在肚臍上方1個大姆指寬處(約1吋)。
順時針輕輕打圈按壓,重複30轉,每日四次。
自己按時以姆指按壓。
2:陰陵泉
陰陵泉利於化濕滯,有助排除小腿濕氣、利水消腫。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向上推,膝關節內側凹陷處下方。
順時針輕輕按壓,重複30轉。每日四次。
自己按時以姆指按壓,右手按右腳,左手按左腳。
3:承山穴
承山穴有助促進血液循環,預防水腫。承山穴在小腿肌肉正下方凹陷處。
順時針輕輕按壓,重複30圈。每日四次。
自己按時可以坐下屈腿,右手按右腳,完成後轉另一邊。
4:地機穴
地機穴具有較強的解痙鎮痛、行氣活血功效,可用於輔助緩解腹痛、腹瀉、水腫、月經失調等狀況。
取穴方法: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在陰陵泉穴直下3吋,即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脛骨內側面後緣處。
順時針輕輕按壓,重複30圈。每日四次。
自己按時可以坐下屈腿,右手按右腳,完成後轉另一邊。
以上按壓連續操作兩天,若果情況仍然未能改善,便要接受針灸治療。」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