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不治症】脂肪肝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引起!分4種證型,針灸佐艾灸有幫助
正式踏入冬季,好友們相約羊腩鍋、海鮮宴,良朋共聚,大擦一餐。
Mandy向我遞上了她最愛的長腳蟹蓋,內附有蟹膏,我笑答:「這是你的最愛,你吃吧!」
Mandy扁嘴:「我已經沒有這個本事了,這裏最能消耗掉這些蟹膏的,相信就只有你一人!」
我不明所以,她續:「我患上了不治之症,脂肪肝。」
我奇怪:「不治之症?」
Mandy續:「對呀,從你們中醫角度來看,有這個病嗎?同時,有醫治方法嗎?」
我答:「當然有啦,也並非不治之症呀。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積證」的範疇,《內經》云:「肝之積,曰肥氣」,故也稱之「肥氣病」,即是指體內肥脂之氣過多地蓄積於肝臟。病位在肝,以脾虛、腎虛為本,以氣鬱、食滯、痰、瘀、濕、熱、寒為標。中醫認為主要可以從「痰、瘀」談起。長期食用高膽固醇、高糖飲食造成肥胖的人,多為氣虛體質,由於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氣不夠,食物就容易在體內生「痰」;若再加上肝失疏泄引起氣滯,便會出現「瘀」的現象,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久病必瘀。其中過度飲酒的人還容易導致濕熱下注。當「痰、瘀、濕、積」這些病理產物積聚在肝臟,就容易造成脂肪肝。
其主要病因如下:
1.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過饑過飽,嗜酒過度,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生濕成痰。
2. 少勞過逸,導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與脾運不健。
3. 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木克脾土,血行不暢,聚濕成痰。
4. 感受外邪疫毒,在香港地區主要感受濕熱疫毒,損傷脾胃,聚濕成痰,痰濕熱毒,蘊伏肝臟。
5. 它病轉化,如:脅痛、黃疸、消渴(糖尿病)等病久治不癒,則可轉化成為本病。
6. 藥毒傷害,若用藥過量或用藥不當,或接觸有毒物質,均可助邪傷正,損害臟腑功能。」
Mandy續問:「我姊姊同樣患上脂肪肝,但是她有時會感到肝區脹痛,但我就從來沒有任何不適,只是從體檢中發現,是否我們的情況有所不同?」
我答:「脂肪肝的證型包括:
1. 痰瘀阻絡型
主證:臨床表現為肝區脹痛為主,胸悶不舒,伴倦怠乏力、善嘆息、噁心納呆,並隨著情志變化而增減,肝臟腫大或不腫。舌暗紅,苔薄膩。
2. 痰濕內阻
主證:臨床表現為右肋脹滿,噯氣噁心,伴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紅,苔厚白膩。
3. 肝腎虧虛
主證:臨床表現為體型稍胖,頭暈目眩,耳鳴健忘,伴偶有頭痛、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失眠多夢。舌紅少苔。
4. 氣滯血瘀
主證:原有消渴病(糖尿病),素體陰虛火旺,慢性遷延性肝炎,肋下腫大,質硬拒按,伴納差乏力。舌紫暗有瘀斑,苔薄白。」
Mandy問:「有治療好辦法嗎?」
我答:「可以用針灸。
針灸可選取:中脘、合谷、太沖、足三里、豐隆為主穴。中脘可理氣和胃,健脾化濕,幫助消化,對於沒有症狀的輕度脂肪肝,伴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作嘔、嘔吐、右上腹隱隱作痛的中度脂肪肝皆有幫助。合谷是大腸經的原穴,可使大腸經的氣血暢通,使體內的代謝產物和毒素及時排出體外。太沖穴為肝經的原穴,可以有效地調節肝臟的功能,使情緒舒暢,氣血調和,避免多餘的脂肪堆積在肝臟。合谷穴和太沖穴,均為是人體的重要保健穴位。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三里』有理上、中、下『三焦』之意。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降低血脂、血液黏度。豐隆穴為古今醫學家所公認推崇的治療痰濕證的首選要穴,具有通經活絡、通調脾胃氣機,能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濕痰自化的功效。
以上諸穴相輔相成,針刺這五穴佐以艾灸,均可達到行氣活血、疏肝利膽、健脾化濕和清熱解毒的效能,能降低血脂和調節免疫力,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治療脂肪肝的發生和發展。」
Mandy大喜,續問:「是否一定要戒口呢?我忍口忍得很辛苦⋯⋯」
我答:「脂肪肝的日常護理:
1. 積極改善生活習慣,戒煙酒。
2. 忌口論:多吃水果和蔬菜,減少進食太甜、太鹹和過分油膩的食物。
3. 陶冶性情(肝與情緒很有關係,肝鬱氣滯是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
4. 適當運動(運動可以健脾,健脾則運化好,防治脂肪肝),每星期進行三次三十分鐘的帶氧運動,不要因體重沒有下降而放棄,因為適量的運動對心臟和肝臟是很有益處的。
5. 雖然減重是預防脂肪肝的關鍵,但是過分的節食減肥反會導致脂肪肝的發生。長期節食令身體吸收不良,身體把脂肪迫進肝臟,好讓肝臟分解轉成甘油來使用。因此,長期缺乏糖份或蛋白質都會導致脂肪代謝異常,令肝臟囤積脂肪,反而導致脂肪肝的發生。」
Mandy笑著笑著,將羊腩大口大口地送到嘴裏去。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