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誕生一百年】我和張愛玲的二三事!在味蕾上的巧妙交流:金黃合肥素丸子

【誕生一百年】我和張愛玲的二三事!在味蕾上的巧妙交流:金黃合肥素丸子

李美怡 Cathy Lee
走肉廚房

  這個年頭,到底有多少人知道張阿姨的呢?我們的文學教學叢書裏,不見她的身影,不如外國的哈波·李(Harper Lee)的《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bird,又名《梅岡城故事》),那樣,入選教學課本之中,要求年輕人去閱讀。過了大半個世紀,還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呢?假如不太認識她,不要緊,請問,何曾看過、聽過…… 電影《色.戒》、《半生緣》、《傾城之戀》,以及國粵語流行歌《紅玫塊》、《白玫塊》和《半生緣》嗎?是的,這些作品的原型,就來自這位影響著當代文化的已故華文大作家——張愛玲。

 

  自9月份開始,各文學/文青雜誌社,紛紛推出一系列紀念她的雜誌,甫走進台北那24小時的書局,門前迎來了一排跟她有關的雜誌和書籍。或許,會好奇的問,為甚麼一下子會推她的呢?是有新電影和電視劇推出了嗎?不是的。上周三(9月30日),是張愛玲誕生一百年的日子。為了紀念她,不只是雜誌,就連Google頁首在當天,也換上了她肖像的插畫(取自她生前很有代表性的一張照片:穿著高領旗袍、梳著波浪瀏海,看起來,很有個性的民國女子)。

 

  早在我要認識張愛玲的時候,已經被她的名句所包圍著,甚麼「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摘自《傳奇》)。當時還小,未曾看過她的作品,字不會寫多少個;這麼一段跟著唸,唸完還不知何解的文章摘錄,卻因為家裏的超級張迷,而琅琅上口。這是認知上,第一次遇上張愛玲。

 

  稍為年長,開始唸起文學來,才對華文創作產生點點興趣。有一回,趁家裏張迷不在家,溜進他的房間裏,發現了一套張愛玲的作品,翻來其中一本,算是最多圖片,字相對少的書,看了又看。終於正式地,看見了她的文字,被她吸引過去。而那書,正是載滿了珍貴照片,寫她自己一生的《對照記》。這是文字上,第一次的接觸。

 

  有一年,去上海觀光,順道見見英國讀書時認識的好友。在好友的引領下,找到當時不太顯眼的,建造於1936年的常德公寓,張愛玲在上海居住過的地方,1992年張曼玉主演的電影《阮玲玉》亦曾在這取景拍攝過(據說這大樓還在,只是加以粉飾了,給私有化了,且變得好像旅遊觀光點的,少了當年的樸實,缺了點尋幽探秘)。這是感覺上,跟她最接近的一次。

 

  忘了怎麼弄來的了,書架上有一本由她的弟弟張子靜,寫的《我的姊姊張愛玲》。據說他們的感情不太深厚,可能是很早就各散東西的緣故吧。書中所寫的多是兒時的事,倒是有一頁我挺在意的,那是他描繪張愛玲小時候,愛叫家裏傭人煮的兩道菜——掌雞蛋和合肥丸子。合肥丸子顧名思義,是合肥的家常菜,它叫丸子,並不是簡單的肉丸,而是糯米丸子,要點心思和步驟,才弄得出來的:先蒸熟糯米,釀絞肉在糯米小飯糰裏,大小像湯圆,再沾上雞蛋漿,放鍋裏煎熟。

 

  我不吃肉,未曾去過合肥,亦沒吃過這道菜,在好奇心下,在網絡上找來一些照片,努力的模仿著,半復刻,半創造的,做來了合肥丸子(對不起,張愛玲小姐!因為不吃肉,不吃雞蛋,又不吃糯米,我無法完全的復刻妳心愛的合肥丸子,卻確實在妳的啟發之下,弄來美味的合肥素丸子。靜靜的告訴妳,我還一口氣的,把煮來的,都吞進肚子裏喔,哈哈)。丸子吃來鬆軟暖心,不知道,這是不是張愛玲當年喜歡的原因呢?這,是味蕾上,跟她巧妙交流的一次。

 

  註:自3月起,每月一次的台北/台灣蔬食情報,改以防疫食譜來代替。

 

閱讀全文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