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養生】皮膚敏感發作!中醫博士:濕、熱作祟!2款中藥茶助抗敏
內經云:「春三月,此謂發陳」。爲何春季特別容易爆發皮膚敏感、濕疹及皮炎等一系列皮膚疾病?肌膚沉睡了一個秋冬季,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會改變皮膚的承受力。春季萬物復甦,溫熱潮濕之時,百病亦滋生,若人體正氣未復,外邪侵襲,正正考驗著人體免疫力,首當其衝就是皮膚。春天常見皮膚問題有哪些?有沒有方法避免?即刻請教皮膚科中醫博士!
據註冊中醫(皮膚科)溫愛詩博士所講,香港屬於典型嶺南之地,氣侯暖濕,當濕邪與熱邪入侵人體,便會引致形式不一、規模不同的各類皮膚問題。從中醫皮膚科的角度來說,許多皮膚病的發生都與「風、濕、熱」有關,主要臨床表現為大片的紅斑、丘疹,同時伴有丘疹滲水、結痂。患者亦多舌苔厚白、黃膩或者是有口氣,還會伴有嚴重的皮膚搔癢。
常見「濕熱」型皮膚病
痤瘡(暗瘡):
面部皮疹以紅色或皮色粉刺爲主,伴有小腫疱、小結節。並有口乾、心煩多夢、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不適,舌紅苔薄黃。若濕熱日久,未能及早治療,可致濕瘀互結,出現暗紅的囊腫結節,凹凸不平的痂痕等。
痤瘡(暗瘡)
痤瘡(暗瘡)
玫瑰痤瘡:
舊稱「酒渣鼻」,主要是鼻部或鼻周毛細血管擴張呈紅斑,紅斑上有痤瘡樣丘疹及膿疱,伴口乾咽乾、便秘、舌紅苔薄黃等症狀。
玫瑰痤瘡
濕疹:
病程漫長,轉季加重,發病迅速,皮損發紅作癢,滋水滲出,味腥而黏或結黃痂,伴有大便乾結、小便黃、舌紅苔黃。病程延長,則以皮膚乾燥及搔癢爲主。
治療:先清外後安內
溫愛詩博士稱,過敏性皮膚疾病的產生主要是正氣與邪氣兩方面相爭的結果;「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氣所湊,其氣必虛」;故過敏性疾病的治療應以扶正袪邪為防治原則。中醫治療皮膚敏感性炎症,著重「先清外後安內」,以「祛風清熱、涼血祛濕、益氣固表」爲治療重點。溫博士指出,敏感性皮膚病多有一定程度上的先天因素(遺傳),病情往往纏綿難癒,患者必須在日常飲食着手調理,減少皮膚炎症急性復發的機會。
飲食以健脾袪濕爲主
進入春季,風邪為患,皮膚在外感受風寒或風熱時邪,加上腸胃內傷濕熱,以致內外同病,風濕熱邪交煎會引起一系列皮膚過敏炎症問題。飲食方面除了注重清熱祛風外,還要多留意健脾袪濕。溫博士推介兩款湯飲,幫大家打好底,預防或紓緩春季敏感肌:
食療推介:
(一)清熱抗敏雙花茶
材料:金銀花10克、杭菊花10克、甘草3克、赤芍6克、玄參10克、白蒺藜10克
製法:所有材料洗淨,加適量清水,大火滾後轉文火煲20分鐘即可
功效:清熱涼血,排毒止癢;適合發作期皮膚紅腫發炎伴痕癢患者
(二)參地薏米防敏飲
材料:北沙參10克、生地10克、白朮10克、五爪龍10克、生黃芪10克、生薏米15克、白蒺藜10克、防風5克
製法:所有材料洗淨,加適量清水,大火滾後轉文火煲20分鐘即可
功效:健脾利濕,益氣固表,涼血潤燥;適合於緩解期肺脾氣虛伴皮膚敏感、乾燥痕癢患者
註:上述食療因應患者個人體質情況有異,建議先咨詢註冊中醫師後服用為佳。
溫愛詩博士為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嶺南皮膚病流派傳人。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及中醫(針灸)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皮膚科)。溫博士崇尚『藥食互補』、『寓養於食』,帶領極緻品味美食養生新潮流。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