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勝防】柏金遜症病發原因不明!手震外還有3大徵兆
手震是柏金遜症常見的症狀,惟手腳不靈活,甚至面無表情亦是患病徵兆,發病年齡一般在60至70歲之間。由於目前未有確切發病原因,令人防不勝防,有腦神經科醫生指,柏金遜症是長者中常見的腦部退化疾病之一,建議出現以上病徵便應立即求醫。
醫生指每10,000人當中便有1至2人有機會患上柏金遜症。(iStock)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鍾鎮邦指,柏金遜症是長者所患的腦部退化疾病中,繼老人癡呆症後較常見的一種,平均病發年齡在60至70歲,60歲以上人口中,有1%人患有柏金遜症。
鍾鎮邦醫生
據衞生署資料顯示,柏金遜症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兩類。大部分患柏金遜症的長者都是原發性,目前未有確切真正發病原因,估計是由於腦內部分神經系統功能受損,引致一種稱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誘發性的柏金遜症則是由精神科藥物、腦部受創或多次中風等因素引起。
難以控制面部表情
鍾鎮邦表示,大部分柏金遜症患者初期會出現手震、一邊手腳不靈活、走路緩慢、寫字不靈活等徵狀。一般人的面部表情會受情緒影響,惟柏金遜症患者難以透過面部表情表達,亦有部分患者睡覺時會手舞足蹈或大叫;較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兩邊手腳不靈活,或走路不穩容易跌倒,甚至出現吞嚥困難及大小便失禁,失去自理能力。
他又指,雖然柏金遜症屬退化性疾病,其症狀屬不可逆轉,現階段暫未有藥物能完全根治此症,惟透過藥物治療可控制病情,改善患者活動能力及減輕震顫情況,但藥物一般需長期服用。
除藥物治療外,鍾鎮邦表示,患者亦可進行物理治療,包括肌肉、姿勢及關節等訓練,從而減少症狀及併發症,病徵較輕微的患者可透過練習走路改善平衡力,減少意外發生;病情較重的患者則需鍛練肌肉,避免肌肉萎縮的情況惡化。
致自主神經系統衰退
鍾鎮邦又提到,曾有70歲男士因經常上廁所後會無故跌倒及暈倒而求診,後來確診患上柏金遜症及體位性血壓低。他解釋,一般人不論坐下或站立,體內的自主神經系統會控制血管收縮或擴張,令血液正常流通到腦部,以維持正常呼吸及心跳,惟柏金遜症會令自主神經系統衰退,導致患者轉換動作時會因血液不流通而令血壓降低,影響平衡力及經常出現頭暈症狀,「因此柏金遜症不僅影響運動神經如手震等,亦會影響非運動神經,如體位性血壓低。」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