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冠心病最前線】減低死亡風險,治療分秒必爭
俗稱冠心病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是引致心臟病死亡的主因。根據資料,香港每年有4千人死於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現今醫學昌明,只要及早接受心臟檢查,並通過先進的心臟病治療技術,可大大減低心臟病發的風險。
冠心病在病發前,一般可以被醫生診斷出來。心臟科專科醫生鍾一翹表示,傳統診斷冠心病的方法包括超聲波、運動心電圖等,這些方法的靈敏度及準確度有限,未能確定病人哪一條血管閉塞及閉塞的程度。新一代診斷冠心病的方法有電腦掃描(CT),能夠構造病人的冠狀動脈真實情況,對病人的心血管有多少斑塊一目了然。心臟病科醫生會根據電腦掃描的結果,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包括是否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
除了電腦掃描外,還有磁力共振(MRI)、正電子掃描(PET Scan)和核子掃描等檢查心臟的方法。「各種方法各有優勢,電腦掃描能夠了解冠狀動脈的結構,MRI或正電子掃描可檢測到病人血管阻塞的情況是否已影響到心肌功能。大部分情況下,醫生會利用電腦掃描診斷病人的冠心病,此檢查方法的靈敏度及準確度高達9成。」
冠心病治療成效高
鍾醫生指出,病人被醫生確診冠心病後需要接受藥物治療,例如亞士匹靈和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血栓形成。冠心病患者如有膽固醇過高,醫生會給他們處方降膽固醇藥物(主要是他汀類藥物)幫助降膽固醇。病人亦有機會需要服食降血壓和降血糖藥物及血管擴張藥物。「藥物治療可紓緩冠心病的徵狀,尤其是減低心絞痛頻率,預防突發性心肌梗塞,減低死亡機會。」
心臟科專科醫生鍾一翹
當病人的心血管栓塞情況嚴重,便要接受血管手術,大致分為以下兩種:
通波仔手術:屬於微創手術,局部麻醉,在手腕或大腿內側的動脈位置伸入導管,將導管內的「氣球」引導至冠心血管的狹窄地方,撐開已收窄或阻塞的血管,再植入支架。手術後病人仍需接受藥物治療,令血管保持通暢。
搭橋手術:屬於開胸式手術,全身麻醉,適用於有多條血管栓塞的病人。將閉塞動脈附近位置搭建血管繞道,猶如搭起一條橋,連接到未收窄的動脈上,為心臟血液增加供應。
高危因素逐個數
現時,超過90%的冠心病通過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得到控制,病人如懷疑自己有冠心病徵狀,必須盡快找心臟科專科醫生諮詢意見。鍾醫生提醒:「典型冠心病的徵狀包括胸悶、心口痛,初時在做運動,又或追巴士、上落樓梯或斜路出現心口痛、氣促。徵狀如在步行平路時發生,顯示病人的血管栓塞情況嚴重。心跳加快、疲倦都是冠心病的徵狀。」
別以為冠心病只會發生在年長人士身上,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不乏30多歲青年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個案。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缺乏運動、膽固醇過高,有家族冠心病史,或有吸煙習慣。
他建議,從未做過心臟檢查的高危人士,盡快接受一次心臟檢查。「年過40歲的,之前做過的心臟檢查結果正常,都要每年接受一次身體檢查。一般人無法得知自己在甚麼時候會發生血管栓塞或膽固醇過高,惟透過驗血和身體檢查,才知道有沒有毛病。」
預防冠心病貼士
事實上,大部分猝死個案由心肌梗塞引起。鍾醫生說:「脂肪或膽固醇過高會形成斑塊,積聚在冠心血管內腔,斑塊隨時間增厚,令冠心血管內腔收窄,導致供血量不足。當遇上突發性誘因,血管會閉塞,便是急性梗塞,心臟肌肉因沒有供養而死亡,病人不立即接受手術會猝死。」
運動時血壓和心跳上升,心臟是血液循環系統的中央器官,若然冠心血管收窄,未能及時將血液供應全身,容易引致心臟猝死。他說:「平日缺乏運動的人士,正式做運動前先諮詢醫生意見及接受身體檢查,以評估心臟健康狀況。做運動要循序漸進,一開始不宜做消耗性高的運動如馬拉松長跑,運動期間有心口痛的徵狀,應停止運動並立即求醫。」
鍾醫生認為,緩步跑是很好的入門運動,研究指每日做半小時運動有助減少中風及冠心病風險,幫助減輕體重。此外,少吃煎炸食物可避免身體攝取過多的油份,宜多用蒸煮方法烹煮食物,因為脂肪含量較低,多吃蔬果、戒煙,均有助保持心臟健康。
心臟科專科醫生鍾一翹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