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要「吃冷」!】爽脆蔬菜薄餅捲
氣溫一下子由10多度回升至最高溫的30度,不要說外面的木棉花樹接受不來,綠葉跟火紅色的木棉花罕有地一併長了出來;就連我自己也受不了,兩三天前才從衣櫥拿出外套,今天竟非短袖薄衣不可,至於外套和圍巾呢?只得擱在一旁,因為天氣預告說下周又有數天降至20度以下了。
一下子30度的高溫中,不覺意多穿了衣,走在路上,悶熱非常,脫掉了外衣,汗流依然如泉,只好不停喝水,明明是中午午飯的時分,看見一個又一個的熟食攤檔,奇怪地甚麼都不想吃。一點多了,總得吃點東西,草草買了兩個高麗菜水煎包。包子的熱力從塑膠袋跑了出來,燙走了我那丁點的食慾。只好提著那兩個水煎包回家,當作晚餐吧。
潤餅是夜市常見的台灣小吃之一,潤餅不如生煎包,不會燙手難耐。不知道吃過的朋友有幾個,而知道它是應節食品的又有多少個呢?那天跟朋友聊起,台灣北部會在新春尾牙時吃潤餅,而在中南部呢,家庭裏嬷嬤媽媽們總會在清明節時分,四處張羅潤餅或潤餅皮。
今年清明節前兩天,剛好遇上韓文課,老師因此介紹了韓國其中一個傳統節日──寒食節。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相近,韓國人慢慢將清明節淡忘了,改為重視寒食節,並會在這一天不生火,以冷食或以早已煮好冷卻了的作食物。
寒食節不是韓國人的,追遡到三國時代以至唐朝,當時仍有寒食節的習俗,只是,時至今日寒食節早已給忘記了。寒食節在曆法上安排在清明節前的一或兩天,即冬至後105日,可能寒食節跟清明節太靠近了,漸漸地,我們習慣紀念清明節,而忘了寒食節這一回事,大概跟慎宗追遠有關吧?!
大家或許不知道台灣中南部在清明節吃潤餅的原因,其實我也不太了解。那麼,不如研究潤餅的做法和饀料,齊來偵探一下吧。潤餅是以一塊薄薄的麵皮,配上胡蘿蔔、高麗菜、芹菜、豆芽菜、香腸、油麵(據說是南部特別的吃法)等饀料,和海苔、花生或香菜(芫荽)等調味,捲成圓筒,握著來吃,簡單方便。無論潤餅皮或是饀料,不是生吃,就是早已煮好放涼後用的,正好配合寒食節不生火只吃冷食的原則。
難道潤餅實為寒食節的食物?只是清明節靠近,棄寒取清下,變成約定俗成的應節食品?!如此推考,估不到寒食節早已在中國社會功成身退,遺留下來的潤餅,反為露出珠絲馬腳,靜悄悄的告訴我們寒食節曾在歷史洪流中出現過。今次食譜雖不能說是潤餅,卻實在悶熱天氣時,想吃冷盤而忽發奇想,創作出來的食譜,總算是不知不覺地跟上清明節和寒食節,這段春回大地,溫熱交替的時分吧。
爽脆蔬菜薄餅捲
(2人份 時間:35分鐘)
材料:
麵粉 2茶杯/小青瓜 2條/番薯 1個/雜果仁 4湯匙/苜蓿芽 1盒/白芝蔴 3湯匙/黑芝蔴 3湯匙/麥胚芽 3湯匙
醬汁:
香茅乾 4湯匙/月桂乾葉 2塊/檸檬 1/2個/鹽 1茶匙/糖 3湯匙
做法:
預備醬汁:
1. 放半湯碗的清水,浸泡經已清洗乾淨的香茅乾和月桂乾葉。然後,放微波爐裏,以中火煮6分鐘。煮好後,放旁泡浸至少10分鐘。
2. 當香茅乾和月桂乾葉泡好後,便可以準備醬汁了:用篩將汁隔出來。接著,加入用手搾出的檸檬汁,再混合糖和鹽,加以攪勻 。
3. 以中火預熱平底易潔鑊,倒入調勻了的醬汁,續以慢火煮5分鐘,煮成比較濃稠的醬汁便可。
做薄餅:
1. 將麵粉倒進大沙律碗之中,加入3茶杯的清水和少許鹽,加以攪勻成薄醬。
2. 倒入1湯匙的食油於以中預熱中的平底易潔鑊上,用廚房紙巾抹出一層薄薄的油。
3. 然後,拿起平底易潔鑊,灑上黑白芝蔴,用湯舀舀入一舀的麵粉漿於預熱好的平底鑊上,盡快盪出一層薄皮。
4. 再把鑊放回爐上,續以中小火,把薄餅兩面煎至乾身便成。
其他做法:
1. 以中火預熱平底易潔鑊,放進雜果仁,烘乾約5分鐘,烘時要不時翻動平底鑊,以免果仁烘燶。(利用香茅乾等泡浸的時間來處理)
2. 刨去番薯的皮,用清水洗乾淨後,切去頭尾,再切成條(粗粗的)。跟著,放兩湯匙的食油於以中預熱的平底鑊中。待油煮沸後,放入切好的番薯條,把番薯都煎烘至金黃色,便可放吸油紙上,把多餘的油先行吸去。
3. 清洗小青瓜,切去頭尾,分為兩斷,再切成條。
4. 把煎好的薄餅鋪在平底木/膠板之上,再隨意擺放小青瓜條、番薯炸條、炒過的果仁(可以預先稍為剪碎)和苜蓿芽,再從底向上捲上。最後,用牛油紙包好,或先一分為二,再以牛油紙包裹。吃時,蘸醬汁便是。
筆記:
充分利用煮香茅的6分鐘、泡浸香茅的10分鐘,以及烘乾果仁的5分鐘,分頭來做薄餅等步驟,便能輕鬆做出美味的薄餅了。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