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2/2023
人生走過七十載,拾起了甚麼?於回顧展「七拾」中,細聽馮永基在建築和藝術路上的對話
人生走過七十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當中經歷的高低起伏、甜酸苦辣,在今天駐足回望,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西九文化區Arts Pavilion現時正在展出香港建築師兼水墨藝術家馮永基的回顧展。馮永基是建築署的退休建築師,參與的項目逾70項,包括濕地公園、山頂公園、心經簡林、西貢海濱公園、大會堂幾年公園、愛丁堡廣場等;退休後,他重投水墨懷抱,但同時參與各項文化公職,延續另一種建築之路。
時次展覽以《七拾》為命題,顧名思義,則是回顧馮永基的七個十載。從兒時的隨筆素描、年少時期的筆墨功夫到大學時期的建築針筆手繪,從執業的建築作品到一直堅持的水墨創作,展出的作品橫跨藝術家的半百人生,以水墨畫、裝置藝術、建築模型、錄像等媒介,訴說馮永基在建築與藝術路上的對話。
回望人生七十年,你看見了甚麼?
聽見了甚麼?
得到了甚麼?
放棄了甚麼?
付出了甚麼?
放下了甚麼?
重新拾起的,又是甚麼?
回顧展收集的、拾起的、展示的不只是藝術家的作品,還有其故事、經歷、時光、歲月和人生……步入門口,七片瓦片懸掛於牆,配以帶有指紋的燈光,隨著步伐移動,還有七個問題——「回望人生七十年,你看見了甚麼?聽見了甚麼?得到了甚麼?放棄了甚麼?付出了甚麼?放下了甚麼?重新拾起的,又是甚麼?」這些問題既是回應藝術家七段高低起落的人生,同時也是反問觀者,將其帶入思考之中。馮永基表示,整個展覽不僅僅是單純展示作品的表面,更是作品的背後,從視覺、文字,跨越物質的理念,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七件瓦片的另一面牆上,是與展覽同名水墨作品《七拾》,那是一套七聯屏水墨畫,是藝術家人到七十的自勉,折射更深層次的心路歷程;抽象、灑脫的筆墨下,隱隱透著龍的形態,呼應藝術家的生肖年份,駐足凝視,忽然想起馮永基曾在自傳《誰把爛泥扶上璧》中,提及母親兒時對於「望子成龍」的期望。
走廊末端播放著由又一山人執導的紀錄短片,平易近人的敘事手法,細細訴說馮永基對建築與藝術的理念,讓觀者走進他的生活和日常,解讀其人生觀。
七拾 紀錄短片 又一山人 11’45”
在馮永基的不同作品中,都總能找到一些微妙的關聯。位於一樓的展廳擺放了另一件由四百多件瓦片組成的大型裝置,這些瓦片的前身來自茶具博物館的一次翻新,在此之前,曾於香港藝術館展出,以作品《與吳冠中對話》呈現。那件作品至今仍在筆者腦海中,是一件難忘的site-specific的裝置。吳冠中筆下的江南建築為人所知,他的雙燕更是經典,對於吳冠中的家國情懷,生於斯長於斯的馮永基又是怎麼回應?
「當時在香港藝術館,我用這些瓦片堆砌成『八組畫』,同時留了一個很窄的空間,就如我的作品般的留白,而這背後所透射的維多利亞港與仿如雙燕的會展正好與我、與吳冠中之間產生了一個很好的對話。」
瓦片在這次展覽以新的身份重現展示,取藝術家最喜愛的運動為靈感,轉化為作品《乒乓》,這件裝置橫跨室內室外,同樣以窗門為界,仿如一張大型的乒乓桌,剛好呼應「遊走於建築與藝術之間」的副題。在裝置《乒乓》中,不知道你是否發現了被抽起的七件瓦片?細心的你,相信不難發現它的去向。
馮永基常說放下建築,重拾筆觸,但在他的作品中,都總能找到與建築的關係。那又窄又長/又長又窄的畫作,就像建築中的窗門,由內望向外,所描繪的自然景觀,是香港之美,也是心境的變化。
馮永基參與的建築項目逾70項,現場精選了24件作品作為展示,配上數個建築模型。作為建築師,他相信building less for more,就如他的退休之作——濕地公園,也靜靜地將建築藏於自然之下,只怕打擾了它的寧靜。他的設計除了考慮形態上與地方、城市之間的關係外,也注入了引人反思的空間。濕地公園不僅藏於自然之下,同時也取了鳥籠的形態,「鳥雀本就該自由自在的飛翔,但有時我們會將它們放到籠子裏養,所以濕地公園就反過來,我們站在籠子裏望向外面的大自然,看著鳥雀自由地飛翔。」
看馮永基的畫,大致可分為三類主題,包括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山水、華夏文化,以及宏觀的世界觀。近年,他主要以「呼吸」和「生命」為命題,創作了一系列探討人類世的課題,就如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所說,古人對大自然心存敬畏,馮永基則凝視著大自然的脆弱,並對此保持警惕。現場展示了三幅最新的作品——《生命》(十八)、《呼吸》(二十八)和呼吸(二十九),相較於早些年靜謐的香港山水,近年的作品可見到更大膽的用色和跳脫傳統技法的手法,看著帶有金屬感的顏料在燈光底下肆無忌憚的閃著,似是訴說美麗背後的代價。
「七拾」馮永基回顧展:遊走於水墨與建築之間
日期:2023年2月11日至2月27日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展亭Arts Pavilion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