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1 11:57:21
看不到,但存在(二)
認識莊陳友先生,是因為「黑暗中對話」的關係。
2010年,我仍在電訊界工作。剛滿40歲的我,已被總公司挑選為集團內的精英領袖,更是首位獲選的亞洲人;就連義務和長者安居協會合作研發的「隨身寶」服務,也接連奪取國際性獎項。身處高位,事業發展一片光明的我,表面謙虛,但內心暗自驕傲。
那次接受朋友的邀請,到「黑暗中對話」體驗館經歷了一趟令我感受至深的歷程。手執白杖(註:俗稱「盲公竹」)的我,於全黑中費勁地摸索前路,才驚覺只消「看不見」,自己的所謂才華和能力,也變得無關重要。
那一次的體驗,警醒我不要自傲,也讓我認識了包括莊陳友先生在內的一班新朋友,首次接觸到「社會企業」這個概念,亦因此而促使我決定全力支持及贊助第一次《暗中作樂》聲演會。
小時候看港台專輯,第一次聽到莊陳友的故事。那個年代,殘疾受人歧視,家人也受白眼。生於基層,6歲已完全失明的他,因著媽媽和家人對他的愛,堅毅地不斷爭取學習機會,到最後考上香港大學,其後再拿取獎學金到英國倫敦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他是首位失明人士獲港府取錄成為政務官,亦曾任樂施會總幹事,並一直於不同崗位貢獻本港社會服務。
莊陳友於1991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獎項,1995年獲授MBE勳銜,並於2012年獲頒香港大學名譽大學院士。
我們這些「健全人士」的所謂挫折,相對於他從小到大所經歷的挑戰,算得上甚麼。而我這位朋友並沒有因他的成就而自恃。他總是很平和,很實在,很樂觀。
我女兒第一次遇見莊陳友,問我「媽媽,為甚麼那位叔叔看不見東西,但臉上一直掛著燦爛的笑容?」
他的積極樂觀是他的動力,感染了他身邊的人,儲蓄正能量。
某一次飯局,我問在座的幾位朋友,若要挑選一樣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東西去教導我們的下一代,那會是甚麼。有答是「思考與抉擇」、「珍惜機會」、「追尋夢想」。到莊陳友時,他給我們說了一個小故事:「我在心光盲人學校讀書時,凸字書本仍不是普遍可找到的資源,於是我便想到找人捐凸字書,只是要寫信和寄信罷了,不主動問便永遠沒有機會。寄出了很多封信也沒有回音,最後有一所在外國的修院回覆了我們,並寄來了一批凸字書。我在想,那裏的人和我們這群在香港的失明小孩素不相識,地理上相距那麼遠,是甚麼驅使他們做這件事呢?若答案不是因為『愛』,不問回報的對別人的關愛,還可以是甚麼呢?」
莊陳友的答案,是要教曉下一代要懂得「愛」。因為只有愛,才可以改變世界,令未來更美好。
(待續)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