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3 16:34:07

當YouTube遇上三農問題 (顧遠 )

 

  「農村很窮,農民很苦,農業很危險。」這句話是對中國三農問題最廣為流傳的概括,而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另一個農業大國 ——印度。


  據統計,印度有61萬個村莊,超過6億的農業人口。印度平均每個農民的年負債額達到300美元,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每天的收入還不到2美元。為了改善生計,農民不得不過度使用化肥、農藥來提高畝產,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土質下降,耕種成本反而上升。與此同時,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農耕方法卻遲遲得不到有效推廣。

 

印度的三農問題

 


  2003年印度政府曾經做了一次調查,發現農民獲得農業相關資訊的主要來源是農民之間的口耳相傳,這種方式的效率可想而知。印度其實有10萬多名政府的農業技術員,負責下到田間地頭向農民普及農業知識和技能。可是平均每2000個農民才能攤分到一個農技員,而要見到一次農技員一般要等上半年。


  如何以合理的成本提高農技推廣的速度和效率?這成了破解印度三農問題的關鍵。


  說起「美國偶像」,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個風靡全球的選秀節目。而印度一家叫做Digital Green的非營利機構發現,自己做的事情無異於開辦了一個「農民偶像」節目。


  這家機構的網站上有2600多段8至10分鐘長的視頻,內容都與農業有關,出場人物都是真實的農民。最常見的形式是一個農技員在村裏訪談一位當地的種植高手,問一些農民們最關心的基本問題:「如何決定要種甚麼莊稼?如何保持土壤肥力?如何嫁接?如何清除雜草?……」然後種植高手會逐步演示自己的經驗。

 

一個「農民偶像」節目的誕生


  觀眾自然也是農民,他們興致勃勃地觀看視頻,從自己的同行那裏學習經驗然後實施。有一段視頻介紹的是一種叫做滿江紅的水生作物,可以很容易地培育並添加到動物飼料裏。吃了這種飼料的奶牛,產奶量可以提高15%至20%。這段視頻一度成為最受農民喜聞樂見的視頻。


  漸漸的,Digital Green發現自己完全不用為尋找「演員」發愁。總會有農民主動聯繫,希望出鏡介紹自己的經驗,或者在學習了別人的經驗之後,想在視頻裏露個臉分享一下。在他們看來,這種「上電視」一般的待遇是莫大的榮譽和向鄉鄰們炫耀的資本。而在面對鏡頭時,這些群眾演員都表現地分外認真,結果大大減少了視頻的翻工和後期製作成本。


  現在Digital Green還模仿Facebook,開辦了Farmerbook,為眾多「農民偶像」開設了專屬的頁面。這下子,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Digital Green的創始人是一個印度裔的美國小夥子Rikin。從MIT畢業後,Rikin「反向」移民回到了印度,想做一些「接地氣」的事。作為一名電腦專業的高材生,他很容易便想到利用科技來解決印度的三農問題。


  Rikin曾經花了200多天,和一家非營利機構的農技員一起走村串戶,觀察拍攝農技員和農戶之間的溝通,不斷測試甚麼樣的視頻最吸引農民觀看並接受。他發現農民在觀看視頻後,通常會問兩個問題:「這個人是哪個村的?TA叫甚麼名字?」顯然,農民們更願意從自己同行那裏學習,而不是由一個社會經濟地位有很大差距的「專家」來「教育」自己。

 

好主意是怎樣煉成的


  與各地已有的服務農民的各類政府和非營利機構保持合作,是這個專案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Digital Green通過這些在地組織接觸到農民,取得他們的信任,找到種植高手錄製視頻。視頻的內容和形式會充分考慮到當地特色,還會特意製作不同語言的版本。錄製好的視頻集中上傳到雲端中心資料庫,並在可以聯網時與地方資料庫同步。各地的農業技員從Digital Green那裏拿到移動盤和投影機之類的播放設備,在當地組織農民觀看學習。


  通過結合高科技(比如「雲端技術」)和「低科技」(比如投影機和簡易攝錄機),Digital Green模式把農民對農業知識技能的接受率提高了7倍,而成本效率則提高了10倍。如今,該模式已經從印度擴展到了衣索比亞和迦納,那裏也開始有了自己的「農民偶像」。


顧遠

作者為上海AHA社會創新學院創辦人

guyuan@ahaer.net

原文刊載於信報
 

 

《說說心理話》:講講常見年輕人理財問題!想「人有我有」?認可理財社工分享理財觀念小秘訣!► 即睇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