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1
【蘋果造車】Apple Car是電動車明日之星還是純屬炒作?蘋果造車可能性大剖析!
Apple Car傳言流傳甚久,惟蘋果公司內部的相關研發部門經歷裁員與調整方向,一路跌跌撞撞,發展卻未見起色,以致漸漸被人遺忘。臨近2020年完結前夕,突然有多項關於蘋果造車的消息流出,指蘋果或會於2021年第三季發表首款電動車,2024年更會有自駕車登場,讓全球粉絲大感驚喜。究竟這是純屬炒作的傳聞,還是真有其事呢?假如Apple Car真的上市,能否成為蘋果業務增長的新動力?
網上流傳多款由網民自行設計的Apple Car預想圖。圖中這款概念車設計以黑色作主色調,富有流線型的車身外形,設計意念似乎是源自iPhone手機。(圖片來源:Letsgodigital)
Apple Car加洲秘密試車
踏入2020年12月,有關的Apple Car傳聞接連湧現。外國科技網站AppleInsider援引台灣《電子時報》報道指,蘋果正跟台積電合作研發自動駕駛晶片。台灣《經濟日報》又引述供應鏈消息指,蘋果近期已要求和大、和勤、貿聯-KY、富田等台灣車用零件商備貨,從要求備貨的時間點推算,Apple Car可能於2021年秋季發表。隨後《路透社》獨家爆料指,Apple Car沒有那麼快面世,最快要到2024年才可登場。消息一出,不但蘋果粉絲興奮不已,蘋果公司股價也因此而大漲。
傳聞中的Apple Car將會採用電池驅動,並且具備自動駕駛功能。早於2017年,蘋果已取得美國加州車輛管理局(DMV)的自駕車測試許可,成為繼Google Waymo與通用Cruise之後,第三支合資格的測試車隊。有台灣供應鏈廠商更爆料指,蘋果已在加州路面上秘密測試數十輛無人車。
蘋果的長期合作夥伴鴻海集團,於2020年10月宣布跟裕隆合作推出「MIH模組化電動車平台」聯盟,旨在協助電子科技業者進入電動車市場,更表明歡迎蘋果在內的各家科技公司加入。這樣的話,可以幫助蘋果生產電動車的外部供應鏈似乎也預備好了。
另一款Apple Car預想圖以白色為主色調,外形具有簡約美感,隱隱然帶有Mac產品設計的影子。(圖片來源:Freelancer.com)
鴻海建立的MIH電動車平台聯盟,迄今已有逾200家廠商參與。首款開發工具平台「EV Kit」預計於2021年1月發表,2月開放給全球訂購,4月底開始交付,以便開發人員基於這個底盤和車載系統來製作電動車。(圖片來源:鴻海集團)
蘋果造車大計構想多年
其實,蘋果在喬布斯(Steve Jobs)年代已有造車的想法。2010年,喬布斯曾跟汽車初創公司V-Vehicle進行磋商。2013年,喬布斯繼任者提姆·庫克(Tim Cook)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發表《iOS in the Car》(後來易名為《CarPlay》),正式宣告蘋果跨足汽車領域。
2014年,蘋果啟動了研發汽車產品的「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並從特斯拉(Tesla)、福士汽車(Volkswagen)、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大肆挖角。泰坦計劃原是針對電動車進行開發,其後逐漸轉向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2017 年,庫克首次公開證實蘋果正在研發自動駕駛系統,並表明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更稱之為人工智能項目之母。同年,蘋果取得在加州進行無人車測試的許可。
自2017年起,蘋果的測試用自駕車已多次被網媒拍到在美國加州道路上行駛。(圖片來源:翻攝MacRumors的YouTube影片)
收購無人車初創再上路
2018年,蘋果找回在2013年跳槽到Tesla的資深員工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率領一支技術團隊,專注研發以新型電池為設計重心,以降低電池成本為開發目標的汽車產品。
2019年1月,蘋果裁減接近200名自駕研發團隊成員,一度讓外界以為泰坦計劃已胎死腹中。出乎意料的是,Apple於同年6月宣布收購無人車初創企業 Drive.ai,把其技術人員盡納麾下,讓蘋果造車計劃重新上路。
2020年12月,美國專利及商標局批准了蘋果一項障礙物偵測系統的專利,可透過光學雷達(LiDAR)偵測行車路徑上的障礙物。無人車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
蘋果於2019年併購無人車初創Drive.ai,主要目的是吸納具自駕研發經驗的工程師,以壯大泰坦計劃的研發團隊,不會使用Drive.ai任何技術專利。(圖片來源:Drive.ai)
蘋果具技術與現金優勢
假設傳聞屬實,那麼蘋果真的有能力製造Apple Car嗎?隨著汽車逐步邁向數碼化,車輛的內置晶片已是愈來愈多,其中的關鍵晶片如自動駕駛晶片和車聯網晶片等,均跟手機的SoC(System on a Chip)單晶片系統高度重合,蘋果在這方面正好具備領先於傳統汽車大廠的研發優勢。
車載系統所用的晶片跟手機與電腦一樣,具有3個重要的運算核心:CPU用於系統運算與整體協調,GPU負責圖像運算,NPU(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則專注於人工智能運算。新一代 Mac 系列產品現已採用蘋果自家研發的M1晶片,其CPU與GPU運算能力都在Tesla自駕晶片之上。假如蘋果基於M1晶片作出改良,再強化NPU運算電路,自駕系統的運算能力很有機會超越特斯拉。
除技術優勢外,蘋果還握有一項無可匹敵的優勢——豐厚的現金流。蘋果市值超過2兆美元(約15.6兆港元),是現金儲備量最大的美國企業之一,截至2020年9月底,淨現金量已逾1,910億美元(約14,900億港元)。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與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均認為,蘋果既握有巨額資金,又有吸引頂尖人才的能耐,足以為Apple Car成功奠定基礎。
Apple M1晶片是全球首款採用5nm製程生產的電腦處理器,內建8核心CPU和GPU、以及16核心的神經網絡引擎,運算效能已超越同級的Intel處理器。(圖片來源:Apple官網)
電動車成本高而利潤低
如此看來,蘋果在車輛製造上似乎已有著極大的競爭優勢。可是,蘋果真的有理由要生產電動車嗎?事實上,汽車業一直是高成本但低利潤的產業,而蘋果的手機和數碼產品銷售,則是低資本而高收益的業務,兩者的獲利結構差距甚遠,所以電動車未必是蘋果的「那杯茶」。
高盛分析師霍爾(Rod Hall)嘗試推算蘋果電動車的未來收益:假設2025年,蘋果電動車的售價為7.5萬美元(約58.5萬港元),可獲取7%營業利潤率,並佔有5%市場份額,預計公司收益會增加3%;如果售價提高到10萬美元(約78萬港元),營業利潤率升至10%,市佔率則保持不變,那麼收益成長亦只有5%而已。對蘋果來說,電動車銷售的利潤率偏低,對公司整體收益成長的幫助有限,故此未必有太大興趣生產Apple Car。
同時,著名蘋果供應鏈分析師郭明錤提醒大家,Apple Car無論是推出時程,抑或產品規格與供應商,均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加上電動車的競爭現已非常激烈,所以不宜對Apple Car過於樂觀。郭明錤又估計,就算一切開發順利,Apple Car起碼要等到2025年至2027年之間始可面世;如稍有不順的話,延後至2028年發表也不足為奇。
車輛訂閱服務更有賺頭
然而,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所謂的「Apple Car」並不是一輛電動車,而是一套智能車載系統,可安裝至不同車型。現時蘋果已跟豐田(Toyota)、本田(Honda)、福特(Ford)、奧迪(Audi)等車廠合作,為車輛引入「CarPlay」介面應用模式,以有線或無線方式連接iPhone後,即可藉著Siri數碼助理服務,使用自動導航、音樂播放,或是接聽來電等功能。
2020年6月,蘋果在WWDC上發表3項跟汽車相關的新功能,包括:CarKey數碼車匙、電動車導航,以及CarPlay介面更新,代表著蘋果有意擴大iPhone跟車輛整合應用的發展模式。同年12月,負責AI範疇的蘋果高級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接管泰坦計劃的研發部門,更意味著蘋果認為AI軟件系統才是自駕技術的關鍵所在。
蘋果可以採取類似Apple TV的經營模式,透過車載系統為用戶提供源源不絕的訂閱內容與服務,獲取更高的利潤。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人們每年待在車上的時間逾6,000億小時,為訂閱平台提供了一個龐大商機。若果無人車真的普及起來,車主出行毋須費神駕駛,就可將注意力轉移到觀看資訊內容上。如此一來,日後可能會出現「車輛即服務」(Car as a Service)的訂閱模式,這樣對蘋果來說才是真正的「大茶飯」!
蘋果為最新的《iOS 14》作業系統加入CarKey數碼車匙功能,透過NFC近場通訊技術,可讓iPhone與Apple Watch解鎖車門和發動引擎。(圖片來源:Apple官網)
《iOS 14》也新增了「EV Routing」電動車導航功能,iPhone透過CarPlay介面連接車載系統後,即可監察電動車目前電量,並考量海拔高度與天氣等環境因素執行自動導航,找尋適合的充電站。(圖片來源:Apple官網)
Read More:【重新上路】無人車市場形勢重新洗牌?Apple收購無人車領域的明日之星Drive.ai
Read More:【自動車前景】初創相繼裁員、被收購,疫情加速無人車市場淘汰賽!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