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6-24

天空上的商機

  神舟七號成功登月,殲十戰機,火箭導彈擊毁在太空運行中的人造衛星。這些航天科技成就,說明中國的天體力學(aerodynamics) 已達世界一流水平,卻為何中國天空上的飛機,百分之九十是波音和空中巴士?

 

  先進的航天技術首為國家安全而開發,只計效能,不計成本。由於產品屬專用性質,沒有市場寬道支持,屬「實驗室」的產品,國家投入的資源是天文數字,只要有錢,就會去做。核彈如此,殲十亦如此,優先次序無須質疑。

 

  為了發展貿易,民航工業承擔了巨大的任務。在本土缺乏優質民航飛機工業之情況下,只得向外選購。一可解決急速增長的需求,二可緩和國際貿易出超的壓力。這是為甚麽今天中國上空的飛機,六成是美國的波音機,三成是歐盟的空中巴士。畢竟,改革開改只有三十年左右,國力有限,各事只能按步就班地去做。

 

  可是,在國內民航業不斷發展之下,客機需求日增(估計20年內須新購飛機3千架,價值3千億美元)。有此巨大批量,發展民航飛機製造工業,也就是最好的機會了。更何況,如果做得好、價亷物美,除了自購外,還有海外國際市場呢!

   

中國的民航客機工業

 

  一輛汽車,約有五萬件零部件,牽涉的生產範圍非常廣泛。一架民航大飛機,零部件卻有四百萬件,其產業鏈之複雜,可想而知。除了面臨生產大飛機所需的資金、技術、設計、人才的瓶頸外,相關產業的配套問題也是難跨的障礙。這是為甚麼很少國家有能力在這市場競爭,甚至生存!

 

  軍用的體制,與民用的商業化經營,是兩碼子的事。前者除了牽涉國防需要、技術機密外,運作的方式也與商業機構不同。後者若要持續發展,不能長期靠國家補貼,而要自負盈虧,並肩負起與對手競爭的責任。如何把現時已經掌握到的航天技術,與及為軍部生產飛機零部件的企業,融合於製造大飛機的產業鏈內,並以商業原則運作,是主事者最大的挑戰。

 

中國航天工業的整合大方向

 

1)      技術

 

  軍事工業企業具有強大的核心科技能力。如果將這些優勢融入相關民用產業,再輔以市場化改革、專業化整合、資本化運作、國際化開拓(收購外國技術、合資聯營)、產業化,中國航空工業完全能立足於全球產業鏈。

 

2) 人才

 

  人才當然是有的,否則就不可能上得太空。可是其數量不足以應付航天工業之產業化、商業化。在現時整個中國航空工業中,如果沒有軍用航空這一塊,基本上什麼也沒有。因為軍用航空採購量少,很多軍機部件的製造並不能採用價格昂貴的自動化生產設備。但以批量為特徵的民機工業將改變這一局面。當產業覆蓋面擴大和深化後,大量專業人才將會迎勢而起,並為本身切身利益而拚搏。

 

(待續)

 

 原文刊載于《資本壹週 CAPITAL WEEKLY  240期》           2010年6月18日出版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上海有女子赴瑞士接受安樂死,引網民熱議。你是否支持安樂死?► 立即投票

更多股場琦手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