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0-10-09Photo: iStock

販賣同情心 義工變Sales

  「方先生,我是XX會的,多謝你這麼多年對我們的支持……」

 

  近年有許多慈善團體,透過電話聯絡他們的捐款人,介紹最新消息,然後希望捐款人可以「加碼」,增加捐款。

 

  或許這些日子,經濟不好,連帶慈善捐獻也少了;故不少慈善機構想方設法增加捐款,無可厚非。

 

  但部分慈善機構的手法則有所保留,他們在電視上播放非洲落後地區,小孩子缺乏營養、皮黃骨瘦、無助無依、眼含涙光的鏡頭,畫面極具震撼,目的就是挑動觀眾同情心,撥電話捐錢。

 

  看到受助者真實情況,確是應該的,因為可以給捐款者知道他們的錢用在哪裏。把受助者最痛苦的一刻,呈現在電視畫面上,這種「推銷」方法,無可厚非。但長年累月在電視上出現,便是販賣同情心,似乎並不恰當。

 

  還有一些有宗教背景的慈善團體,宣傳自己捐助項目,也是正常的。但拍攝畫面卻聚焦在該團體負責人身上,儼然是搞個人形象工程。明明是一個幫助癌症病患者的項目,卻只見負責人和信眾或義工唱歌,做崇拜,究竟這是宣傳甚麼呢?宣揚他一個人的功德?

 

  多年以來,部分慈善團體的行政費用過高,在團體內工作的是員工,不是義工。他們工資甚至比政府機構員工高,那些高級行政人員薪津,和一般私人公司高管差不多。這樣就令人不能不去思考,捐款在慈善團體中的意義了。

 

  看到令人動容的畫面,捐錢給有需要的人,是慈悲。但捐款中實際上有多少比例,落到受助人身上,卻不是捐助者容易知道的。

 

 

  一年,參加一個慈善團體的義工活動。這個慈善團體標榜的,是所有捐助者的捐款,是百分百落到受助者或資助項目身上,而是其行政費用十分少。與此同時,他們又會單獨為行政費籌款,而所有資助項目帳目都是可以公開查閱的。

 

  慈善機構為求增加撥款,請人走上街頭、撥打電話募捐,於是募捐變成Selling,以往的義工變了Sales……

 

  若不了解他們,還以為是義工,但他們實際上是Sales,都是年青人。他們在街頭銷售時,滿臉笑容,一面誠懇,但當你拒絕他之後、在沒有人的時候,他們的行徑和一般人沒有分別,完全和慈善工作掛不上邊,他們只會給這個慈善團體扣了分。

 

  捐款難求,花錢更加應該珍惜;若捐款中一部分,給了這些不合格的銷售人員身上,又再次令人不能不去思考,捐款在慈善團體中的意義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金錢世界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捐款 #慈善機構 #義工 #sales #同情心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