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2
即抽即賣紀念鈔 怎有1300萬退休?
「我60歲,在香港土生土長,從沒試過那麼淒涼。我們11時45分到了會展,人龍已經打了幾個蛇餅,之後入了會展,又安排我們要先走上五樓外面再走下來……到五時我們才可以坐在茶餐廳吃東西。」這位女士在電台節目上訴苦,說自己抽中了匯豐銀行150年紀念鈔,卻要花幾小時排隊。她還說丈夫除了打仗走難之外,從沒試過那麼淒慘,烈日當空,排四、五小時才能拿到紀念鈔。
電台節目主持人問她抽紀念鈔的原意是甚麼時,她毫不諱言是想「炒」的,價錢好便立刻放售,但現在因為抽到的鈔票號碼沒有4、7號等,又排得辛苦,故暫時留下來。
許多年輕同事均有參加抽籤,都是抽到了便賣,沒聽過他們會留存下來的。$150單張的加多300元便賣出,抽中$1,380三連張的,加多1,500至2,000元便賣出。
賣出了的也不是太開心,怕賣得太便宜,經常留意相關消息;未賣出的擔心賣不出,又擔心價錢不到心目中的價。
花了幾小時去排隊,換回一肚子氣,值得同情;但想深一層,這不是代價嗎?抽中了的便可以立刻放售,少則賺一千幾百,多則可賺一、兩萬(35連張原價$23,880,可賣三萬至四萬),賺錢當然要付出代價了,問題是排隊時間比自己預算的長吧。
我反而有興趣了解的是,他們為甚麼買了便立刻放售?為甚麼不留存下來?他們的心態是甚麼?
問過許多人,他們很直接的說「有得賺便放」,絕少想過「留」!
改變我一生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作者清崎說大部分人均買入負債,賣出資產。他們有錢便去享受,旅行、吃自助餐、買靚車。在清崎眼中,有錢人不是這樣做的,有錢人會買入資產,而且他們會不斷買入資產,以錢搵錢。
試看下表,三間發鈔銀行近年均推出周年紀念鈔,只看單鈔價,看看她們各自的升值潛力。
六年前,渣打銀行150周年推出紀念鈔,單張$150元的售價是$280,現時值$1,500,六年不夠升值4.3倍(是原來售價的5.3倍),當年若以$500-$600賺了一倍賣出的人,如果不賣出,現在可多賺多三倍多;更賺錢的是中銀紀念鈔,當日以$300賺了一倍賣出的人,若留到現在,更可再多賺四倍(現價$900是原售價$150的六倍)。
許多人都想不用辛辛苦苦上班,想快快樂樂退休,享受人生。
但怎樣才可做到財務自由,不用工作,只靠資產所帶來的利息或收入去支付優哉悠哉的退休生活呢?
昨日AIA做了一個退休調查,訪問了500個25-49歲的人,他們均認為要有1,300萬元(不包括住屋)才可安心退休。試問有多少人可以一生中,在既要供樓又要養父母子女,供書教學的情況下仍能做得到?
投資,買入有價值資產是唯一出路。
房屋?是,又不是。但若是自住的話,則是負債,因為她不會提供現金收入反而要供樓,須支付利息、差餉、地租和管理費等。如果有另一層樓房,租金收入高於供樓支出才算做收入,該樓房才可視作資產。
股票、黃金、外幣、債券和藝術收藏也是資產,所以紀念鈔票是資產。
在會展排了三句鐘,然後一分鐘便賣出,賺了幾百元開心一陣子,吃一頓飯便沒有了。
細想一下,為甚麼有人願意即時以$600買入一張面值$150的鈔票,他們有何想法?該電台節目的主持也訪問了一個錢幣負責人,他說已「收」了100張左右單張、三連張和35連張,他會一直收下去,預算等兩年以上有超過二至三倍的回報。
或許有人說只有一張而已,留幾年也是賺多一千幾百。對,這是事實。但問題是你已經輸在心態上,你沒有為長遠的資產作佈置,只著重眼前利益。
誰將會做個有錢人?誰人可以輕輕鬆鬆做到財務自由,做到有1,300萬快樂退休?是賣出紀念鈔的,還是買入的?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