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Text: 方思捷
「建築諾貝爾」得主王澍 叛逆視覺建構中國
他或許是中國最叛逆的建築師。
讀書時,恃才傲物,寫了一篇論文,批判當時國內整個建築界,結果沒拿到學位,後來才獲補發。
畢業了,改革開放,同業把握機遇,破舊立新大興土木發大財,他卻放棄康莊大道,退隱江湖,聲言不欲「禍害」世界。
復出後,伯樂賞識,設計美術校園,沒按大眾口味興建打卡熱點,反而設計了一組隱沒山林、連專業攝影師都說難以拍攝的校舍。
他是王澍,中國第一個獲頒「建築界諾貝爾」普利茲克獎的人,一位用叛逆視覺建構中國的當代建築師。
改革開放後,中國天際綫出現很大變化,平房消失,高樓取代,人們渴望改變,對西方一片嚮往,期望把歐美現代化一套複製過來。
曾經,王澍對此感到絕望、憤怒,批判又批判。可是,批判了又怎樣?批判掉有什麼可以取代?因為想不通,所以選擇隱退。
直至,他聽到自然和傳統的呼喚。
1997年,王澍重出江湖,與太太陸文宇建立「業餘建築工作室」,以實驗方式從小型項目入手,透過建築演繹城市與鄉土的結合。於是有了後來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寧波美術院等劃時代的設計。
王澍曾經說過:「我不做『建築』,只做房子。」中國傳統建築講究人與自然之間的互相尊重,房子之於建築,更樸素、更緊扣生活、更具人文氣息,蘊含深厚的歷史根源。
融入環境,盛載記憶。這是他希望做到的。
2006年他為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象山校區,正是城市與自然共存的體現。校舍選址在基建不足的杭州南部群山邊緣,保留原有農地、魚塘及溪流,把建築巧妙地置入園林,按山水地勢傾斜扭轉,甚至把北宋名畫家李公麟《山莊圖》的意境併入校園,體現天人合一。
其後設計寧波博物館,從已被拆卸村莊回收了600多萬塊不同朝代的青磚、龍骨磚及碎缸瓦等,拼砌成24米高的瓦爿牆,同時運用具江南特色的毛竹,製成特殊的清水混凝土牆,穿梭歷史的設計,在高樓環繞的寧波「小曼哈頓」看來,又是另一種反叛。
「中國的建築直接表達我們的文化。一個沒讀過書,不了解儒家經典理論的人,只要住在傳統的院落中,哪怕是個瞎子,踩腳去摸走一遍,也會知道人在天地中生活基本的禮儀佈局。」
他不是反叛,只是單純想用建築講一個地方故事罷了。
有興趣了解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記得讚好《時空筆記》facebook專頁,緊貼最新動態。網址:https://bit.ly/2XK6Mzc
王澍是中國第一位獲得「建築界諾貝爾」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師。代表作寧波博物館的特色之一,是用上附近村莊拆卸的廢磚瓦興建。(圖片由作者提供)
寧波博物館既使用了舊磚瓦興建(建築物下半),同時運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製成特殊的模板清水混凝土牆(建築物上半)。(網上圖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選址在基建不足的杭州南部群山邊緣,保留原有農地、魚塘及溪流,設計巧妙融入園林,建築按山水地勢傾斜扭轉。(圖片由作者提供)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