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05-13

甚麼是「禮.儀」?

  這邊廂參加完「第七屇全球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大會」回港,那邊廂剛下機就在機場目賭以下情景:兩位大概十三、四歲學生,來到行李輸送帶,走在已站於黃線後的朋友面前,換言之就是用個背「得在你面前」,之間距離不足一尺,相當「親密」。事實上,當時左右隔鄰還有空間可站,他們對友人卻「視若無賭」。

 

 

  時下好多人懂「儀」,卻未必有「禮」。只打個招呼說聲好,是「儀」(行為儀式);尊重別人(如以上例子,有先後及空間的尊重),是內涵素養,才是「禮」。以中華經典文化的「禮」來看,弟子規就有一句『長者先 幼者後』。這兩位小朋友可能從未接觸過聖賢教育的「禮」,也沒有「行」於生活,否則,相信會減少以上的「冒失」行為。以西方的「儀」來說,西方人相當注重人與人的空間,陌生人之間,最少有三尺距離。少過三尺,容易令人有「被冒犯或侵佔」感,會形成「不安」。

 

  剛參與「全球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大會」,接著就在機場親眼看到這一幕。記起早前讀過一篇報導,說中國國家領導習近平主席去年十一月到訪孔子家鄉曲阜之後,提及細讀「論語」。聽說國內已有地方領導正在籌劃推廣經典文化於尋常百姓家。在想,如果讓小朋友從小接受經典文化教育,引導讀誦之後,以生命「解經」及於生活中「行經」(實踐),可能會加強提高禮儀「行」為,終極目標是提高人的質素,最終,是希望即使大家有不協調或意見不合,可會求同存異,生活和諧。

 

  放眼生活,又公民教育常提大家要讓老敬老,車廂內仍見不少長者站著,而坐著的卻是較年青一輩。這時,建議港鐵不妨廣播一下經典話句:「長者先 幼者後」。

 

  如不偏想,聖賢教育不盡是「食古不化」的。何不「古為今用」,關鍵是需要「明師」(明白的導師,不是只有名氣的導師),及用得恰當。

 

  共勉之。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形象UP!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