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03-15

實踐校本概念 需勇於改革

  「校本」概念已提出了幾十年,但有多少間官、津的中、小學能夠真正付諸實踐,大家心裏有數。「校本」不但要在課程上有所突破,更要在評核上改革作配合,就更困難重重,極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合作,而前線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有專業的承擔。

 

  學校的校本課程由誰來決定?是家校協商?還是辦學團體、校友舊生、教育局,甚至社會人士決定?聞之繁複。當然,實際上課程(Curriculum)可能已被公開試的考試範圍(Syllabus)所主導,今時中學的中學文憑試(DSE)及IB「課程」,正是如此。其實,回應了「社會需要培育怎樣的中學生?」這問題,大家才不會被教育的手段(課程或評核)誤導了目標,迷失了方向。

 

  若社會認同終身學習,又認同終身學習只需一些自學的基本能力和態度的話,便可以設定了校本課程的基礎內容,那就是語文、數理和滙報能力;就是中、英、數3科,另加一科以做project為主的綜合人文及科學科便可,而不必再細分其他文理科目。

 

  以做project為例,寫報告或滙報的方法教學,涉及很多關於評核和教學的實際問題,也牽涉到不少科任教師的飯碗,大家看多年來各科競相爭取節數及課時便已可知,而近年推行通識科的經驗,也凸顯了教學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但香港教育要敢於跨出這一步,才可有全新面貌。

 

  在課程上加一科綜合科學及人文的知識基礎,便可讓學生日後具有持續自學或進修的能力,同時透過後者做Projects的方法,學習或展現能力傾向(Aptitude)或技能(Skill),相信學校才可培育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至於如何甄別或銜接大學或職場招聘的取錄要求,這要有嶄新又公平的考評辦法配合。

 

  以今時教育及考評的實際情況,要進行以上改革並不容易,教育局、學校、家長,甚至社會可再討論,但這可為社會培育出未來人才的構想,今天社會便應考慮是否要邁出一步。

 

  前線教育工作者無疑是任何教育改革的關鍵,作為學校領導者的校長及其管理團隊,或其他教師同工,都需要有教育家「教好」學生的抱負,讓學生不但有跨學科的自學能力,也讓他們得以多方面的發展。尤其是校長,在今時學校有較自主的空間下,好應以富前瞻性的思維,締造更好的學習內涵及條件。

 

  今時教育界經常大吵大鬧,以換來政府的小修小補,卻似乎已迷失於培育未來人才的方向,徒令教育原地踏步,無濟於事。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學校 #校本 #教育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