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我們要教出怎樣的學生
上周談過逼切而具體的房屋問題,但若要令香港明天更好,在於人,包括香港要有怎樣質素的公民和各界的領袖、精英,而人的質素在於教育,今時要再問:社會需要怎樣的下一代。
回歸前,港英政府的教育目標頗為單一而直接,就是為殖民地政府培育本地華人精英,成為公務員或政務官,以協助管治香港。70年代或以前,較少大學學位,小學畢業生要過關斬將,完成中學及預科課程後,僅1.8%的人可讀大學。這群幾十年前的大學「精英」,在香港經濟起飛的歷程中,多能把握到時代給予的機遇──機會的確會比今天的大學畢業生較多。
今時大學畢業生人數較多,是拜政府高等教育普及化,增多了大專學額所賜。有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本是好事,但當幾十年來,父母及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期望沒有改變,而相關就業機會卻跟不上的話,就會造成一些社會矛盾。單重視學術的大學本科課程和傳統的文法中學,未必能配合新時代的社會人才需要。
除個別專業學科外,大學普遍的學科都未必能配合到職場發展步伐。不少畢業生不但錯配,學非所用,更有部分畢業生連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解難能力、合作、溝通等昔日被視為必須具備的基本技巧和常識都欠奉,既然大學教育成果與社會預期出現了頗大的差距,我們就要反覆問:香港需要培育出怎樣的人才?
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巧外,非傳統專業的畢業生就必須準備在入職前後,持續進修與工作有關的知識及技能。筆者且以自己的經驗為例,指出終身自學的重要:我本科讀地質,當年近百位唸地理的同學中,因為香港沒有地質這行業,連我在內只有9人讀地質;畢業後,卻沒有人在地質這專業上發展下去,而我則轉而自學「經濟」,那是有別於傳統經濟學的金融市場實際運作情況的「經濟」。教我投資的經紀當年就指,投資場內有不少大學金融學系的教授全情投入、「身體力行」,但大多在短期內輸光離場,正是因為書本上的理論,與現實上的實踐始終有段距離。當然,今時教授炒股,或已可在理論與實際操作之間任意馳騁,並不可同日而語。
筆者只想指出,所謂「學非所用」只是那些不願意終身學習的人的藉口。曾幾何時,大學牙科畢業生也憂出路,但最近港大牙科卻獲大學排名機構QS譽為全球第一。社會對人才資源的「終極」需要,未必即可透過各級教育機構短期滿足得到,因此,政府負責教育和人力資源的相關部門,更要經常檢視社會情況,制定培育人才長遠目標,包括社會需要的是怎樣的公民及人才。至於具體學與教的計劃如何落實,還須各大學及專上院校、中小學及幼稚園,據未來的人才需求各師各法。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2024年國際外交上,誰是最大贏家?誰是最大輸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