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6-11-15

民調僅參考 不宜盡信

  美國總統大選後,當地持續有反特朗普(Trump)示威,甚至有個別州份因而希望獨立。今時美國約有一半人不接受特朗普這隻「黑天鵝」的出現,但大選前夕,從民意調查的數據中卻看不到端倪,民調還可信?

 

民調對選舉的結果預測機率降低,研究機構應該改善調查方法,提高準確性。

 

  民調一定是事實的全部,也未必是真相,因為大部分人傾向相信的,都未必是真理。

 

  至於民意調查的主要內容—民意或人民的意願,又是否可以透過這類調查就可如實反映出來?未必,看之前英國脫歐(Brexit)公投及今次美國大選就可知,一些極不可能發生,但實際上卻已發生的事,就像18世紀歐洲人未看過澳洲的黑天鵝而以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一樣:過往的認知並不代表是真理,這些在預期以外的事情,又往往產生極大的影響。

 

  特朗普入主白宮、英國脫歐這兩隻國際十分重要的黑天鵝「飛」了出來,為甚麼幾乎無人報道,而民調事前為甚麼,又像傾向另一個完全相反的結果?

 

  即使抽樣訪問、調查沒有問題,但民調其實有其先天局限:它不可能問到所有人的意見或意願。

 

  這涉及民調的方法,例如個別民調會選擇電話訪問,致電5,000人,即使有1,000人作有效回應,但可能不願回應的4,000人都因議題太反感而拒作回應,那可是4︰1的比數!

 

  而且抽樣有1,000人願意回應已經是不錯的反應,也是有效,故這1,000人的意見很大可能會按比例,反映了香港「民意」,但試問5,000人中的1,000人,在700多萬人口中,算得上是多少「民意」?

 

  因此,民調樣本永不足夠,就不能反映所有人的想法。

 

  看民調,大家要問:一、這民調有多少被訪者參與?確實回覆的有幾多人?這涉及民調的規模;二、民調結果會有多少誤差,其準確性如何?這就涉及抽樣的方法;以及三、提問的問題是否中立,有沒有引導性?當大家看完以上3個簡單提醒後,會發覺今時傳媒往往沒有交代以上背景資料,而所謂「民調」結果、「民意」傾向就更加測不準了。

 

  不過,以上「民意」即使在抽樣、訪問當刻真實無訛,還不敵「人心難測」這個不變的事實。即是今天這一刻不少人說「是」,不代表明天,甚至下一刻他/她也會說「是」,況且民調通常有個假設:所有受訪者都會誠實回答。

 

  其實,不少受訪者都會有不同動機去口是心非,今次不少人就因覺得公開支持形象不太好的特朗普,實在難以宣之於口,反而在票站內就沒有這樣的社會壓力。

 

  我們不可以說民調不準確,但看完美國總統大選、英國脫歐公投前的所謂「民調」就真是不敢恭維,民調只可作為普通參考,包括香港的民調,也只可這樣看待:不可盡信,因它未必是事實或真相。

 

  回心一想,若民調只用作參考,可能找個相士或去求求籤,都可有此作用,甚至隨便找隻動物,例如動物園裏的熊貓、水族館裏的八爪魚,牠們的選擇都可供「參考」。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選舉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