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6-07-27

勿因虛擬喪志 影響現實生活

  繼在歐美掀起熱潮後,《Pokémon Go》本周開始也風靡香港,估計「捉精靈」熱潮會持續一段時間。不過,虛擬畢竟並非現實,即使趁熱鬧、追時尚,也不要沉迷,影響學業、工作或生活,才是明智。

 

 

  有不少80後、90後擁躉的日本卡通片集《Pokémon》(港譯:寵物小精靈)衍生的手機遊戲《Pokémon Go》,用AR技術(擴增實境技術)令「小精靈」在本港實景出現,並讓玩家化身「訓練員」到城中各地標、景點,尋找「小精靈」,甚有本地特色,同時演繹出虛擬真實的精髓,故特別引人入勝,再加上暑假登陸,有一眾年輕人捧場,全城怎不熱爆?

 

  《Pokémon Go》遊戲有其吸引之處,也有其玩樂消閒的正面作用,但正如不少傳媒已指出玩家投入「捉精靈」時,要留意公眾秩序及其他人安全,更要顧及自己的安全,不要為「捉精靈」,亂過馬路或誤闖禁區;荒廢學業或工作,忽略了重要事情。

 

  即使大家認同了「勤有功,戲也有益」,「玩樂不是罪」這個較開明的概念,《Pokémon Go》雖已變成最新的文化現象,但實難免會令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30多年前的「食鬼」(Pacman)、20年前的「他媽哥池」(Tamagotchi),甚至近年的fb「開心農場」、Angry Bird、Candy Crush等,曾幾何時都紅極一時;這些電玩、手遊,個別玩家更煞有介事,向朋友「借命」續「命」;去別人的「農場」偷菜等,可惜「復活」雖無限,但「菜」卻永不能吃下肚裏去,虛擬現實,始終只是個過程。《Pokémon Go》唯一可改變宅男宅女的貢獻,可能只有成功推動到他們離家,外出走一走,活動一下。若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看,除遊戲相關的得益者外,根本乏善足陳,專家們請勿錯估它對社會經濟的實際貢獻。

 

  手遊「捉精靈」的本質是休閒活動,並可帶來愉快感及滿足感,但花寶貴時間,放下重要事情,而去捉虛擬精靈,是否浪費光陰,是否值得?這是大眾,尤其是20歲至30歲的年輕一代需要深思的。

 

  時尚、跟風,未必就要無聊、低智化,近日整個社會起哄去趁這個「精靈」熱潮,有人便誤以為這正是科技創新會帶來的商機,例如有商場、店舖希望成為「捉精靈」地點,以吸引人流,但熱潮過後,人流還可以持續?何況「旺丁不旺財」的情況也常有,除可為商場帶來零星生意增長,或雪糕、冷熱飲品等多了捧場客外,其他行業生意的增長,實在未許樂觀。

 

  就像寄望Tamagotchi、網上種菜會衍生另一些養雞、種菜的新科技一樣,現時寄望《Pokémon Go》會帶來其他效益,甚至產業革命,並不切實際。若《Pokémon Go》能夠凝聚到一家大小一起去「捉精靈」,令家庭融洽和諧,它的功勞就絕不比引發一場產業革命小,但這會發生嗎?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工聯會調查指外勞輸入政策影響漸現,多個行業失業比例較高,促暫停輸入外勞,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