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6-03-31

還孩子快樂童年

  學校復活節連清明假期已過半,中、小學生做好了功課沒有?教育局局長早前「零功課」的言論引來小學生家長群組反彈,要求他正視學生功課量沉重的問題。筆者小時對此深有體會,家長讀者或可一看。

 

孩子面對的功課量,其實或多或少都與家長的怪獸心態有關。

 

  小學時,每逢暑假後期,我都要捱老爸一頓狠揍,正是因為我未做完暑期作業。當年老爸確也克盡嚴父之職,年年都會檢查我的作業,而我又太「正直」,不懂敷衍他,其實只要胡亂填滿了字,也算「做完」,便不會換來一頓「勁抽」。不過,老爸也有「疏忽」:他為甚麼不及早提點或督促我?甚至他為甚麼要帶同我到石壁水塘的工地宿舍度宿,只顧開工又不督促我做功課?更重要的是,他與當年所有家長一樣,以為讀書就必定要做功課,其實,why not?

 

  幾十年過去,今時家長仍與當年的家長(像我老爸)一樣,放假既想讓子女玩玩或全家外遊家庭樂,自己卻疏於督促,但又怕子女「荒廢學業」,跟不上學校進度或不能應付緊接着假期後的考試,於是,假期最典型的親子活動就是臨渴掘井,並在埋怨及打罵聲中告別。

 

  同樣,「零功課」並非遙不可及,但先要視乎校長、老師的視野和勇氣,全日制小學生,在課時內完成大部分或全部家課並不如想像般困難,若有困難,或在於:有學校會要求學生在功課以外,再做補充練習,亦有校長會要求各科老師每天功課不少於三份等,這類作繭自綁的做法,並不是一些「拆牆鬆綁」的政策便可根治。功課多,有人全歸咎於TSA,大家又有沒有想過,當中學校和家長所扮演的推波助瀾角色?

 

  此外,家長也不妨看看子女功課中有沒有「水份」,即學生實際要做的功課量,其中有幾多項只屬多與少因人而異的「改正」、家長簽名及「放假」一類的行政通知?個別學校的功課量即使沉重,家長又會否檢視子女做功課的效率和能力,甚至上學所需要的時間?

 

  若單從功課有幾多份、做多少時間等去衡量,而不從功課性質、學生能力和效率等去看小學生的功課量,便不能真正看到問題,從而對症下藥。不少家長明知學校的要求和教學模式,但仍選擇入讀,便應信任學校,信任校長、老師的專業判斷,配合校本教學,才可讓子女真正得益。

 

  功課多寡,學校有其專業判斷,而在實際執行上,教育局任何政策或指引的影響力都不及學校和家長的取態來得重要,而任何人的童年也絕不應因功課量大而犧牲。筆者的童年在鑽石山捉小魚,在當年有「小夏威夷」之稱的井欄樹捉蝌蚪及梅窩釣魚、踢波、踩單車中度過,我的天地不但有動態自然之趣,也有在廟街聽人講故事、聽粵曲等靜態的「文娛」熏陶。

 

  時代轉變,今時父母未必可讓子女做我當年同樣的事情,但精神就要相同,最少,父母應要讓子女參與他們真正有興趣的活動,亦即是那些在打機、看電視以外,而能讓他們一生受惠的嗜好。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