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10-16

社會合力 重振旅業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但要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不單要考慮業界可有甚麼點子(例如新景點、旅遊亮點等)、產品或服務,還要考慮整體社會能否配合,才可真正做到好客、賓至如歸。

 

社會應積極回應本港的旅遊配套的問題。

 

  訪港旅客減少,旅遊業界日前辦研討會謀應對之策,其中一個方向是發展「深度旅遊」,例如讓遊客(包括內地旅客)更深入地體會本港的生活。不過,假設這方向正確而又推廣成功的話,以今時社會氣氛,恐怕會再引發踢行李篋的風波。

 

  深度旅遊並非甚麼新事物,而是一地旅遊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業界指出,內地旅客報團來港數字減,並不代表他們不會以自由行形式訪港,今時港人外遊,自由行,甚至自駕遊,也有一定比例,為何要認定內地旅客來港就一定跟團?

 

  其實,香港一直有旅客進行深度文化遊,多年來,日本、歐美旅客對港郊野公園及遠足徑都一直情有獨鍾;近年亦有不少內地旅客帶備熒幕,經落馬洲入境後,直接乘的士到西貢露營!他們不是為省住宿費,只因香港營地管理妥善、安全,而且景色吸引。但當大量旅客作深度旅遊時,港人與旅客之間就會增加了不少接觸,以至肢體接觸的機會,一些因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矛盾及衝突,社會承受得來嗎?港人又準備好了嗎?

 

  事實上,本地的旅業新猷已不算少,如大坑舞火龍、最遲2019落成的舞火龍文化館及西九戲曲中心等,香港的旅遊亮點、景點將持續發揮作用,但盲目追求訪港旅客數字的增長並不切實際,發展多元化的旅客市場才更實際。以國家或地區而論,8月來自短途及長途地區(不包括內地)的旅客也有近100萬人次,而他們很大機會是過夜旅客,香港作為「『一帶一路』中轉地」的概念下,這市場有否潛力,值得業界進一步探討。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有不少寶貴而賺錢建議,甚至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的意見都可以參考,但凡事有兩面,要香港照單全收還是量力而為?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曾有港人遊台灣,多次誤以為自己置身日本,因當地有些售貨員會逐件貨品為他詳細解釋,又或堅持抹淨陳列品至回復「完美」才會出售。與日、台社會普遍對旅客友善相比,香港整體便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若真要推廣旅遊,香港不但需要景點和新意,還需要整體社會的配合,今時好客之都真能了解到旅客需要,令他們賓至如歸嗎?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