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5
網傳故事:馬雲點教仔
開學不足一個月,再有中一學童疑因適應及學業等壓力而跳樓自殺,這個社會警鐘已敲得夠響、夠多,也夠久了,為了下一代,父母、家長尤其要反思自己教和養的責任。
不論時代如何轉變,父母的關懷,仍是影響子女成長的重要因素。
9月是學生新學年的適應期,個別學生會因適應而出現情緒困擾及壓力等問題,學校要特別留意學生在校時的行為及情緒變化,不可鬆懈。不過,今時普遍學校都只偏重學生學業表現及成績,更被人詬病為「倒模機器」,全人培育、教化的角色退減,尤其是生命教育等價值觀,身教比言傳可能更見成效,但若要老師以身作則去教導、影響學生,寄宿模式就可能最為適合。
遙想孔子學生也似寄宿,孔子的「課堂」還不是與學生一起生活?他周遊列國也是師生同行,周遊列國14年,要數孔子師生最驚險的一次,恐怕就是在陳國和蔡國之間被圍困而絕糧七天,餓得隨行的學生都病了。連飯也沒得吃,所謂「三月不知肉味」就真是平常事,也勝過習近平文革時,在陝西梁家河村鄉間「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的體驗。不過,學校資源所限,莫說寄宿生活,連透過多舉辦課外活動,讓老師身教也有諸多限制。
既然學校在「智」育以外有所不足,教養下一代,父母就更責無旁貸,同時要多花心思,但單是「教」子不要打機也不容易。網上流傳,阿里巴巴馬雲夫婦用上這個辦法:
馬雲對馬太說,家庭比阿里巴巴更需要她,於是她就辭職,全心照顧沉迷打機的兒子。那時適值暑假,馬雲就給兒子200元,讓他去和同學打機,要玩三日三夜才回來,但要求他回來時要講出打機的一個好處。過了三天,馬仔回來了,他先大吃一餐又睡了一大覺,才向父母報告:「又累又窘又餓,身上哪兒都不舒服,錢花光了,但沒想到有甚麼好處。」他們便反問:「那你還玩?還玩得捨不得回家?」馬仔無言以對。後來,馬太再嚴加管教,馬仔就慢慢戒了打機。辭職後,馬太每天與子同吃早餐,又親自為他準備當天午膳,送去學校。結果,馬仔不但成績進步了,就連與同學的關係也變好了,又變得開朗、愛笑、寬容,親子關係也更加密切。
網上馬雲教子這故事,戒打機只是個開始,但也不失為可行方法,而關鍵仍是父母的關懷與關注。不過,當大家看到子女連平日喜歡的打機或看電視等都不感興趣時,就須提高警覺,問一下他們發生了甚麼事。時代轉變,但最能影響子女身心成長的仍是父母。現代中產父母常誤以為「教」、「養」(照顧)可分別「外判」予學校和外傭,而忘了自己的父母天職,大錯特錯。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