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10-26

數碼養老院:打破「孤獨終老」的宿命

  時下,上海人口老齡化,家庭結構日益趨小型化,愈來愈多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正在被社會的現實無情「顚覆」: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照顧關懷,子女因客觀情況所限,都對贍養父母感到力不從心。

 

  上海設有類似香港「一線通平安鐘」的「安康通」援助系統,具有自我照顧能力的長者在熟悉的環境裏生活「居家安老」,安享晚年固然不錯,然而年長體弱、長期患病或生活無法自理的長者,則需要細心的照顧、充足的醫療護理和生活支援系統配套,入住安老院或護理院理應是個不錯的選擇。

 

  養老除了保障物質生活,更需要精神撫慰。即使生活可以自理的「空巢老人」入住老人院也有一個不可小視的好處—— 增加社交活動的機會。現代社會工作繁忙,即使子女與老人同住,大多無暇和父母傾談,致使老人終日寡言。在養老院中,通過與其他同齡院友的日常溝通,老人們得以維繫社交能力,避免因長期無人交談而引起社交功能退化和其他心理疾病。

 

  上海人口密度高,老人的數量多,自然形成「低成本集體養老」的優勢,若應用恰當便可大大舒緩養老體系的壓力。醫療設備,保健設施等項目的固定支出高,邊際成本低,在集體養老體系中應用,便可把平均成本大幅壓縮。而且較之工作繁忙、缺乏經驗的家人,具備專業知識和手法嫻熟的護理人員可以更好地照顧需要各異的老人。

 

  儘管「集體養老」的優勢明顯,但不少老人甚至子女對「養老院」仍抱有戒心。把老人送到「養老院」幾乎成了「不孝子」的代名詞。很多青年人並不具備照顧老人的客觀條件,對照看老人的心態也不甚正確,但為了不背上「不肖子孫」、 「沒良心」的壓力,寧願把老人「遺留」在家中;反之,老人為了顧全兒女的臉面,就算家中缺乏足夠的照顧也只能默默忍受,箇中辛酸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自已知!

 

  當然市民對「集體養老」的芥蒂並非空穴來風,確實事出有因。香港的老年癡呆症患者在養老院被無良看護虐待事件便折射出「集體養老」的潛在風險。不少上海的朋友為家中老人尋找養老院時都發現一個兩難局面:由政府資助的養老機構院舍服務較好、收費也相對低廉,不過供應數量嚴重不足;私營養老院則良莠不齊,收費雖不高,但缺乏監管令家人很難放心。

 

  日前上海市老年基金會與中國電信上海公司聯合宣布,啟動上海「數位養老院」建設工程,年內將建成50家數位化養老院。利用電腦寬頻上網使老人可通過電腦瀏覽新聞,點播專題節目;與網友打牌;與家屬、朋友進行視頻聊天溝通,拓展老人與外界溝通的管道。同時,通過全球眼系統,老人家屬可即時觀看養老院公共區域畫面,瞭解老人的生活起居狀況。隨著上海「數碼養老院」——逸仙敬老院的誕生,中高端的養老院舍需求將變得格外紅火。

 

  截至2009年底,申城60歲以上人口為315.7萬,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為56.65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7.9%,占總人口比重從3.8%增至4.0%。由於贍養老人模式由家庭責任主體轉向社會責任主體,建立更多的社會養老機構,如老年公寓、老人院和老年病康復中心,將有效保障老年人和病殘者應該享有的基本護理權利。也是通過切實可行的方法達至「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的理想境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上海觀察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