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9-28

失衡的A股市場

  在上海閑逛書城,發現教導投資理財知識的書籍充斥。一時間仿如是川銀藏、巴菲特、林奇(Peter Lynch)和葛拉漢(Beaming Graham)等各路「價值投資法」的股神都雲集在上海。其實這類書籍早在2007年環球金融海嘯爆發前就開始在全國各地熱賣,並長期佔據暢銷書的榜首。曾幾何時,人人口中掛著的都是一套套投資理論。不過不難發現上海證券交易所內的股票行情,恰與股神們的投資法則背道而馳。


  前幾年,國內股市「豪情萬丈」,一路走高。那些在香港和上海交易所同時上市的企業中,A股股價百分之百較H股的為高,部分溢價的幅度高達兩倍以上。巨大的H股折讓幅度,不但為散戶所注意,亦吸引某家跨國基金公司新辟了一個基金,專門投資折讓幅度最大的H股,押注於AH股價分歧收窄時的獲利機會。


  事過境遷,三年後的今天,A股大幅下挫。現時在上證及香港聯交所AH股同時上市的62家企業中,19家A股較H股有折扣,1家股價相同;餘者仍有溢價。有趣的是,雖然A股存在溢價的企業數量較多,但衡量AH股相對價格的恒生AH股溢價指數只有94點,反映A股整體的價值較H股為便宜。問題的關鍵就在於,A股存在折扣的企業都是優質的藍籌股。以折扣最大的五家企業為例,分別是鞍鋼股份、招商銀行、安徽海螺水泥、建設銀行和中國鐵建。無一例外,全都是超大型的內地龍頭企業,總市值超過一萬六千億元人民幣。相反,除了幾家企業例外,A股存在溢價的企業,則大多數規模較小、盈利較差。


  優質藍籌股(內地稱「質優股」)的顯著價差,源自滬港兩地的市場隔絕,投資者不能透過套戥運作,令股價的差異縮窄。境外的絕大部份投資者(總體來說更具備經驗與投資技巧)除了透過QFII的數量有限的額度並不能買進A股。根據「價值投資法」的理論,幾大銀行、保險公司、製造業龍頭企業A股股價長期較H股存在大幅折扣,為國內投資者低價購入上證的優質股創造了良機,但是國內的投資者似乎並不青睞這類具有巨大投資潛力股票。反到是不少規模較小、盈利水平並不突出的企業長期存在大幅度溢價。


  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不少朋友都相信「基本面分析」和「內涵價值」那一套,但在證券操作層面上卻不傾向買進具盈利潛力的優質藍籌股並等待其升值。筆者曾和幾位從事金融行業的朋友閑聊,談論投資者的心態。他們解釋,上證一般的投資者仍以短炒投機的性質居多,主要著力於技術分析和市場消息,對於公司的長期盈利前景不甚在意;偏好股價波幅大(或稱爆炸力好)的股票。


  這也難怪,「價值投資法」用一句話概括便是:「窺得奇貨可居,賤買貴賣」。理論說來容易,但核心的內涵價值計算涉及大量的經驗與知識,並非人人可以掌握,以致應用起來變得十分困難。加上在環球股市之中,中國內地股市場散戶力量最強,最終形成機構投資者和散戶博弈的局面。


  或許這便是巴菲特所常說「價格偏離其實際價值」的環境,可是股價究竟何時回複平衡,或許只有巴菲特才有能力推測。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上證的投資者暫時無意把握這個股神教導「應該貪婪買進的機會」。


  或許一百個人裏有九十個人崇拜巴菲特;但十個崇拜他的人中,可能只有一個會嚴格仿效「股神」的投資策略。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夏日中暑高風險!即睇中暑迷思+預防措施!► 立即了解

更多上海觀察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