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2-05-08

「平民藥店」換招牌

  平價藥房 ──上海「開心人大藥房」9家門店三月底突然換上了「益豐大藥房」的店牌,意味著上海開心人大藥房被購併落幕,標誌著取得風險投資基金支持的益豐大藥房成功轉型,也反映了當下平價藥房生存艱難的無奈現實。

 

  九年前,上海第一家平價藥房問世,猶如打破零售藥價長期高位壟斷的「平地驚雷」。此後,康泉、芝林、寶豐等平價藥房紛紛入市,一年內藥品「價格戰」風生水起,購藥市民也感受到平價藥帶來的實惠。

 

  此後,平價藥房發展乏力,風光不再,時至今日,只可謂慘澹經營。導致平價藥房舉步維艱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優勢不再。近年上海大力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新方案,社區醫療推行「零差率」政策,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按藥品進價銷售,機構利潤由政府給予補貼,加上上海實施的基本藥物目錄制度中已包含的680多種藥物,覆蓋大部分慢性病、常見病病人的需求疾病,市民在社區衛生中心就能以零差價購買到藥物。昔日平價藥房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藥店客源進一步分流已成為不爭事實。

 

  平價藥房商品銷情之所以走下坡,是因為它近幾年一直處於停滯發展的狀態。平價藥房大多選址在比較偏僻、交通不太便利、消費人群較窄的區域。規模較小的藥房,目前也只有寥寥數家門店維持運作;全國零售藥業連鎖排名居前的藥房,入滬8年僅發展了近30家門店;即使是平價藥房的「老大」門店數量,今年也只有120家,自然藥品類產品的市場份額在逐漸下降。

 

  一方面,藥價在降;另一方面,人工成本和用房租金卻在大幅上升。以用工成本為例,每人每年的工資和保險成本平均增加18000元,同比上漲15%,最近3年房租成本平均每年增加5%,生意實在難做。

 

  逆境求生,只能謀求「突圍」。無奈卻必然的轉型方向是「大藥房」變為「屈臣氏」。8年前上海平價藥房的產品結構中90%以上是藥品,但時至今日,藥品所佔比重已下降到60%以下,甚至不足40%。其產品結構包括營養保健品、健身器械、護理用品與健康概念無關的其他日用品,如大米,油鹽醬醋,甚至售賣切菜刀,平價藥房產品「大賣場化」已呈趨勢。

 

  因為平價藥房開在社區附近,確實方便又實惠,平時居民有點頭疼腦熱,也都習慣了到這裏購藥,所以平價藥店適當調整經營,改變價格策略、更新商品結構,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在與醫療機構形成差異化競爭仍有機會佔一席之地。

 

  筆者認為平價藥房改名不要緊,平價藥房產品多元化也可以接受,但願平價藥房「萬變不離其宗」,沿襲「平價之路」,平價藥房經濟惠民的實質千萬不能變。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親子溝通】怪獸家長原來都有呢啲通病!相處有一件事切忌?► 即睇

更多上海觀察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