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2-10

「劏房」的循環

  記得我剛出生的時候,家裏還是租住土瓜灣一個50呎的房仔。在50、60年代,租住板間房是很普遍的事,大家當時都很窮,在很狹窄的環境下長大。後來香港的經濟環境慢慢改善,我家也能夠自置一個400呎的單位,亦把其中一間房租出去。不過,在80、90年代,「租房」這一個概念好像是消失了。社會進步了,租房的人少了,要租的也當然是租一個單位。

 

  40年後的香港卻退步了,大家要租不足100呎的「劏房」,香港猶如回到戰後經濟剛起飛的時期。這種感覺讓人很沮喪、很失望,看看其他地方如新加坡,市民的居住環境愈來愈舒適,但香港卻在倒退,居住環境愈來愈惡劣。

 

  要解決問題,能夠做的是開源節流。開拓更多的土地來建屋,不過,這是長遠政策,也是不容易的任務,歷屆政府努力多年但似乎成效不大;節流,就是優化香港人口,重新審視香港的移民政策,確保移民來香港的人都是精英,而且有能力。繼續無止境增加香港的人口,只會對香港所有公共政策造成更大的壓力。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收藏界遺珠?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林飛龍注入拉美元素!► 即睇

更多維基解碼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