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4-02

書中自有黃金屋

 

  日前參加了香港大專商學生聯會就職典禮,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在講詞中談及大學生應如何裝備自己,其中一點就是定期閱讀《經濟學人》。這點真讓我興奮,因為我每星期都使用一個《經濟學人》的App,速閱、略讀每星期刊登六至七篇編輯精選的文章。


  林煥光提到,《經濟學人》的每篇文章都涵蓋了世界各地的金融、經濟、科技等範疇,希望藉此提升大學生的國際視野。讀者可能發現,不少我的文章都是取材於這些國際性的刊物。近年在大學招募,接觸很多現今的大學生,有一次的小組面試,八位面試者當中,只有一位內地生能回答一些國際性的問題。這位內地生在香港唸書,他說他每天只看《亞洲華爾街日報》及《經濟學人》,反觀另外七位的香港學生卻從沒有看過這些刊物。


  近日公司舉辦了工作坊,其中一個我給同事們的建議,就是每星期都看一本新書。雖然我們不可能一星期就看完一本書,但這已變成我的習慣。因為作為創作人,作為管理層,都應該涉獵不同的知識。方法就是多看書,即使不可能在一星期內看完,但起碼輕輕知道這世界的不同角落正在發生甚麼事。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只是一位編劇,何故要接觸政治呢?舉例說,創作一位政治人物時,若仍然以平鋪直敘方式描述,或依靠平日看電影角色表達的話,就未免過於膚淺,亦觸摸不到該人物的邏輯想法、背後的動機。這樣創造的角色,可觀性不高。


  我建議同事多閱讀傳記式的書籍和一些他們不喜歡看的書,例如李光耀、戴卓爾夫人、林肯、Steve Jobs的傳記,了解這些偉人的思考邏輯,否則,我們永不可能明白這些高人在想甚麼,為甚麼他們會這樣想。另一個問題就是作為普通人,何須了解世界正在萬變的事呢?無論你是醫生、律師、導演或一個普通人,很多時也會耗盡一生的積蓄去投資。正如現在我的投資一樣,若對世界的經濟一竅不通,很可能會因而一鋪清袋,輸光身家。身邊的不少人都在本業賺得盤滿缽滿,但投資在其他行業時,由於對金融經濟不夠專業認識,而抱憾一生。


  這說明了The World Is Flat—在這個平的世界裏,你必須接觸多層面的知識,這是為了生存。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維基解碼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