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0-10-13Text: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助理研究員 劉錦輝 Photo: shutterstock

通識科檢討是個持續的過程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早前向教育局提交最終檢討報告,當中有關通識科的建議毫無意外地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專責小組就通識科提出多項建議,包括維持科目必修必考、但須精簡並修訂課程内容,亦支持設立通識教科書送審機制。當中部分建議與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發布的通識教育研究報告方向一致,但就部分内容,小組乃至教育局其實還有進一步斟酌的空間。

  

 

調整文理内容比重

 

  教育界普遍同意通識課程内容範圍過於廣泛,而專責小組在報告中也已提及到刪剪主題廣度作為一個解決方法。可是,在精簡課程的同時,到底需要聚焦何種内容呢?通識科的初衷是要提供全面的學習體驗,希望學生能接觸到不同的學習領域,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但目前課程卻嚴重偏重人文學科,無論是課題、教學及考評方式,都比較接近一門文學科目,卻未必做到跨學科。這種傾向不但影響了課程的整體平衡,更對新學制推行以來香港學生在科學方面的表現有所影響。

  

  自新高中學制開始以來,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試中科學選修科的學生人數呈現下跌趨勢;此外,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也顯示,本港學生的平均科學得分從2009年的第三位下降至2018年的第九位。

 

  當然,學生的科學能力不足並不能歸咎於通識科,而是整個學制的配合問題;但是,歸根究柢,通識本應是一門文理綜合的科目,在平衡學制課程内容方面有重要的角色。政府應正視文理失衡的問題,在通識科中為學生提供不同修讀選項:文科生應選擇側重科學的選項,而理科生應選讀側重人文的選項,讓每個學生都能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

   

確保教材質量

  

  根據基金會與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合作進行調查的結果,儘管教育局並不支持透過教科書教學,87%受訪教師卻依然表示他們倚賴教科書作為主要教材之一。對於專責小組提出支持通識教科書納入送審機制,筆者認為是一個現實的做法,能避免教材參差影響教學效能。

  

  在通識的課堂中,教師經常採用教科書以外的材料來進行課堂教學或討論,協助學生掌握科目所希望帶來的的知識及技能,但很多時候坊間發現出問題的正正是此類資訊。就此,政府需擴大審核範圍,涵蓋隨教科書附帶的補充練習等,方能確保教學的質量。

  

  在現今社會,網上或社交媒體流傳很多虛假消息,教師自製及更新教材的工作比以往更為艱巨;受訪通識科教師的備課時間中位數比其他科目高出達50%,亦表示未有足夠時間自行更新教材。就此,教育局可將推薦的電子教材和補充資料匯編為網上指南,邀請外界團體遞交網上資源,從中選取高質素的電子教材。這能減輕教師的備課工作量,有助騰出更多空間給專注課堂教學。

   

落實效能研究,檢討考評制度

  

  專責小組支持保留通識科作為香港中學文憑試的必修必考科目,也維持現有的評級制度,但亦提議政府在落實所有改善措施後,盡快在適當時間就通識科進行效能研究,檢討該科能否預期達到課程目標。筆者認為,一方面上述的措施有助協助諸多偏離教學目標的安排重歸正軌,但政府長遠依然應檢討考評制度是否準確,能否達到科目的初心。政府未來亦應加強與考評局的合作,提升評估和課程發展之間的吻合度。

 

  通識科已實行超過十年,成敗得失也到了該檢討的時候。筆者認為,教育政策需要定時審視,才能讓社會各界一起探討如何幫助下一代面對未來的挑戰;通識自然也不是一個例外。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政策.正察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通識科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