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Text: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蘇曉明、實習研究員林玥彤
新時代的香港電影政策(上)
近日戲院重開,普羅大眾都迫不及待地入電影院感受久違的大銀幕。今年受矚目的一些港產片難得重新上映,例如《幻愛》、《叔叔》和《金都》,而備受期待的《屍殺半島》更是首日便取得票房佳績,可見港人對入場看電影的熱誠絲毫沒有因為疫情而減退。
戲院暫時休業的這段日子,讓人不禁思考香港電影業未來究竟如何發展。在這個科技發達、娛樂行業不斷創新的時代,觀看電影早已不限於傳統影院内。隨著影音串流平台和多螢幕觀影的普及,許多電影作品往往能夠不限時空地域,讓人隨選即看,更有一些作品索性跳過大銀幕,直接搬到網絡平台上首播。不管有沒有疫情,愈來愈多人都習慣在家中消遣,對部分觀眾來說,透過串流平台看電影電視劇已是家常便飯,這樣看來,電影與科技平台的融合將會成為未來的大趨勢,疫情不過是這個現象的催化劑。
《幻愛》劇照
串流平台普及 政策應與時並進
電影一直是香港政府著力資助的創意產業之一,去年5月,政府向電影發展基金(以下簡稱「基金」)注資10億港元,是自1999年基金創立以來所獲得過最龐大的一筆資金。今年7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亦宣佈推展五項新措施,當中包括為「薪火相傳計劃」、「劇本孵化計劃」和提供免費短期進階培訓課程。不難看出,政府對80年代至90年代初本土電影的輝煌時期心有所繫,大家都想重振香港影業。
雖然基金令不少電影受惠,但始終推動力不高,可謂杯水車薪。其實細看電影政策就會發現,政府趕不及業界變化,始終沉溺於以前的光輝歲月裏,並沒有意識到科技創新已經徹底改變了電影的製片、發行與消費模式。現時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盛行,基於開放互聯網的媒體服務(俗稱Over-the-top或OTT)多不勝數,較為耳熟能詳的就有美國的Netflix、Disney+和Amazon Prime,毗鄰香港的内地則有愛奇藝、優酷和騰訊視頻等,而香港除了引進外國的平台之外,還有本地的ViuTV、myTV SUPER以及hmvod。多個平台還有原創作品,增加創作機會和觀眾選擇之餘亦能進軍外國市場。
可惜,現時基金只資助計劃在商業戲院上映的電影項目(即所謂的「商業片」),而且給予每部電影的資金有限,若想通過其它媒體平台發行電影的話,就必須從另一處—「創意智優計劃」—申請資金,這不僅削弱了電影資助的統一性,還減少了微電影的發行渠道。新晉影視工作者被傳統的行業困難束縛,他們時常因為經費不足或不符合市場要求而無法拍片,不少業内人士面臨生計問題,想要入行的年輕人也因此卻步。基金的目的是扶持及培養新人導演和電影工作者,目前卻缺乏前瞻性,治標不治本。
政策應該跟上時代的腳步,推陳出新,思量怎樣制定多元化的電影資助,擴大資助範圍,讓一眾電影人可以更靈活地創作和發行作品。
那有甚麼例子可以參考呢?難道這就注定戲院要失去地位了嗎?我們下一篇再談。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