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7Text: 團結香港基金執行總編輯 廖美香
「明日大嶼」創造香港明天
「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填海1700公頃 (17平方公里),為香港1106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增加1.53%,看似零星的比率;但對於700多萬人口的香港,應是絕大利好的消息。因為新闢一大片土地,可紓緩港人非常擠迫的居住環境,也可規劃出嶄新的產業,建立智慧新型城市,為香港未來帶來重大轉機。
財政可以負擔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2018施政報告》,計劃於東大嶼附近交椅洲、喜靈洲等填海,以拓展大規模土地。有社會言論說「明日大嶼成本太高,花光財政儲備」,是大白象工程,敗家之舉。但38名經濟學者包括:王于漸、鄭國漢、雷鼎鳴等於本月初發表聲明,認為「明日大嶼」是上佳的投資,單計算賣地已可回本。首先,部分填海用地可用作賣地,當中7成公營房屋包括居屋均有回報,另外,料有土地撥作建造私樓、商場、商業大樓等,均可為庫房帶來大量收入,足以應付填海開支。
再者,填海土地能創造就業機會,僱主盈利繳納利得稅,僱員就業繳付入息稅。隨著島上經濟活動增加,生生不息,所產生的乘數效應,無可限量,最終可為香港帶來可觀收入。
填海具確定性
一些市民總愛批評「地產霸權」,反映人們對昂貴樓價的怨恨。大片填海正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制衡土地業權人濫於抬高地價。經濟學理論說明,增加供應對紓緩價格有正面作用。因此,「增加」土地供應,一定比「不增加」,對抑制樓價具更佳效果。況且,填海提供逾千公頃土地,有助催促業權人加快釋放新界土地。
增加土地供應,應該多元化,大力發展棕地及農地無可置疑;但令人憂慮的是涉及拆遷及賠償,談判須時,長路漫漫,且成果無法保證。反觀填海地1700公頃,沒涉及私人業權,由政府施政執行,是確保增加土地供應的有效途徑。
地利優勢效益高
世界各國儘管面臨財政赤字,也致力發展基建,令社會產生效益;香港財政充裕,應好好善用。發展東大嶼帶動經濟,實較拓展新界北部或其他新區為佳,原因是其地利位置,靠近港島中環商業核心區,將來可發展成第三商業中心。配合交通運輸基建,又能紓緩屯門到港島交通擠塞情況,將來新界北部居民到中環上班可免受交通擠塞之苦。
再說,東大嶼水深較淺,加上現代填海技術先進,填海造地成本相對低,沉降時間比以前短。依施政報告所說,擬於14年後2032年首批居民入伙,港人引頸以待。
發展東大嶼的必要性
港人住屋狹窄,人均約170方呎,只約一個車位有多,我們可以住得更有尊嚴嗎?目前約21萬人居住劏房,輪候入住公屋時間已增至5.5年,26萬名輪候公屋人士仍要苦苦等候多久?本港工商各行也要捱貴租,寫字樓價格世界奇高,店鋪成本不菲,百業面臨土地不足,舉步艱難。香港教育、醫療、安老設施用地受制肘。我們的年青人看不見未來,長者難有所安,港人身心疲憊,休憩地方又不夠,我們未來還要忍受下去?
「明日大嶼」給予我們新的轉機。我們可以重塑香港,具足夠土地資源發展創意工業、科研、教育、醫療、體育等因土地不足所限制的行業,由此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關鍵是,那裏發展成智慧型、綠化社區,為70至110萬人提供安穩居所,7成屬於公營房屋,確是大眾之福。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