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2-10-28

土地、人才、公務員

  行政長官李家超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包含的範疇甚廣,我只評述3項。

 

  香港經濟面對著不少長期性與短期性的問題,其中兩項便是土地與人才的不足對發展所起的制約。在土地問題上,我過去多次指出,新界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都符合香港的利益,應該上馬。

 

明日大嶼能提高樓宇供應量及完善交通系統,應盡早上馬;圖為交椅州。(資料圖片)

 

  施政報告把北部都會區看成是香港發展的一種動能,並且設立兩個委員會推動政策的制定與落實,算是有足夠的重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便可看到成果。至於明日大嶼,本來分開兩期,第一期是交椅州附近填海1,000公頃及相關交通與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二期是再多填海700公頃。今次施政報告只提及交椅州的1,000公頃,也許是等待將來再議第二期是否落實。我是主張要落實的,但時間性比不上第一期。據我所知,關於交椅州的顧問報告10月份完成,施政報告撰寫期間,應無足夠時間消化報告(或其初稿)的內容,施政報告落墨不多,也屬正常。

 

投資基建能長期刺激經濟

 

  這兩項土地及基建項目,除有助香港的經濟發展、提高樓宇供應量、完善交通系統外,尚有兩種作用。一是提供一種符合成本效益但同時能長期刺激香港經濟的途徑。香港經濟未來10至20年要面對動盪的國際環境,花錢在有效益的基建上是穩定經濟的有效方法。

 

  二是這些項目可製造投資機會,本來用以購買外幣資產的儲備,可抽掉回來投資在香港。從前外幣資產十分安全,無此需要,但時移世易,香港的外匯儲備因地緣政治而被凍結的可能性雖不是很高,但風險絕非可以忽視。

 

  施政報告也大篇幅講及人才。香港確有人才不足問題,先不說流失掉的14萬人是否人才,香港30多年來的超低總和生育率,已構成重大的人口結構風險。從前每年約有10萬人中學畢業,現在則剩下三分之一左右,大學收生時若要保持質量,十分困難,香港的人才產出是否能支持到這個國際大都會的發展,頓成疑問。解決之道是輸入人才,既起到換血作用,亦可擴充香港的實力。

 

應擴本地大學外地生限額

 

  輸入人才可以有多種途徑,施政報告中提出可讓年薪250萬港元的高薪人士得到簽證來港兩年。我不知此政策針對的是甚麼群體,250萬應屬於內地及海外中高級的科技與商界人才,大學教授則要相當資深的才有此薪水。這些人若有香港僱主聘請,本來便可以來港工作,不用通過這個新計劃,所以這批對象只能是一些高薪但又願意放棄原本職位到港另覓工作的人士,這些人是誰?使人費解。不過,新方案也包括容許那些全球排名百強以內並有3年工作經驗的人到港,這些才應是主要來源。

 

  吸納他們是好事,但這也有一些技術性問題。不少大學排名並非可靠,有些在不錯學校畢業的也殊非人才,而且其技能知識不一定符合香港所需。也許特區政府應把首100名大學擴大至首150名,但同時又加入新的限制條件,例如擁有香港較為缺乏的專業知識有優先權,又或成績較優異的較易被批准。次級學校的優等生比一級學校的劣等生,往往會好得多。

 

  另一項吸納人才的方法是擴大本港大學招收外地生的限額。目前只有等於本地本科生20%的外地生能來港入學,他們要繳交昂貴得多的學費,是香港高等教育重要的經費來源。不取消這20%的限額,香港很難成為輸出教育的中心。

 

「懶政」公僕難透過制度革走

 

  公務員體制也有新的改革,新設立了「行政長官表揚榜」,這是正確的做法。公務員雖有種種缺點,以我多年來的經驗,他們當中也有勤力與認真做事的。10多年前我便察覺,就算黃昏6、7點打電話找一些政府官員,他們很多仍會在辦公室。我過去曾有一些稅務上的疑惑,直接聯繫一些稅局公務員,在經過漫長的溝通程序後,他們也建議了一些合理合法的減稅方法,皆大歡喜,其專業精神我十分欣賞。當然也有一些不好的經驗,表過不提。

 

  現在的改革中,有部分打破鐵飯碗的措施,這當然是好事,但所罰所炒者,主要是犯了較大過失或犯法之人,對於那些「懶政」、做事一味推搪之人,我看不到如何可通過制度把這些瘀血排走,這對那些勤奮工作的很不公平。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土地發展 #填海 #人才 #大學 #公務員 #施政迴響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