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6
【有錢就可以做?】切記認清功用!敏感測試並非睇「划算」
隨著科學的進步,大家都認為科技的發展可以解決很多我們判斷不了的事情。例如有人出現敏感的症狀,以往想找出過敏的原因,往往只可靠病人和其家人所提供的病歷,找出可能的原因。後來,隨著過敏原測試的普及,很多人會一面倒去做敏感測試(皮膚或血液)。在醫生的角度,我們並不建議動不動便做測試。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功用如何。今次集中談論抽血的測試。
一般的血液測試賣點是「多」和「少」。「多」是一次測試可檢查多項致敏原(30-100項)都可以。「少」是指只需抽相對少的血液便可做化驗(約四至八毫升)。這都是對的。問題是如何理解報告。有人以為只要看數字的「高高低低」便可明白結果。其實這只是說對了一半。
首先,如果致敏原的數字高於正常範圍,這當然是要留意,但是並非這一定是致敏原。原來,血液測試抗體數目未必與臨床的敏感反應百份百相同。即是數字高的物質,在臨床上卻沒有引起敏感。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血液報告說當事人的「魚」的抗體高。但是實際上,他/她多年進食不同種類的魚都沒有任何敏感的反應。故此,我們並不認為多是一個真實的致敏原。另一個情況,如果當事人的確懷疑魚是一個致敏原,那麼這個報告的結果就有意義。
接著,陰性的結果(即致敏原的水平在正常水平),卻是非常準確。這就是代表該物質是一定不是致敏原。例如,中國人常常說牛肉是「毒」是引起敏感的食物。若果牛肉在血液測試中是陰性的話,就不用再擔心牛肉是「兇手」,可以放心食用。
以上所講的測試是我們最傳統的IgE數目,暫時是全醫學界都認同的。近這幾年,有另一種測試是化驗IgG的數目。這個化驗到現時為止,仍未受到大部份醫學機構認同。所以,就算這種IgG化驗是較方便(只要幾滴血)、化驗的致敏原項目更多和好像嶄新的感覺,在化驗前,還是先與醫生討論一下和更邏輯地理解結果。
有些父母和病人會用「划算」的角度決定找哪一個檢查去做。這種純「經濟學」的計算其實在醫療上不可以完全套用。人是有生命的生物。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