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9-30

跟日台學垃圾「忍術」

  「買一個膠袋能有多困難?」幾個朋友下午茶,話題由扮靚血拼心得,轉到了社會熱點上,時下香港最新最熱的話題,非垃圾收費莫屬。垃圾收費,牽涉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面對三個可行方案,不僅筆者幾個朋友嘰嘰喳喳講個不停,整個社會也討論地熱火朝天。

 

  香港寸土寸金,如今運行中的三個堆填區已面臨飽和,擴大堆填區或另選址開發新堆填區則牽一髮而動全身,每有風吹草動,必引致民情沸騰甚至群情激奮,畢竟,如果有的選擇,恐怕大家都不會希望住在堆填區周邊,這是人之常情。可是,垃圾畢竟要處理,而單純的增大堆填區面積並不能減少垃圾排放量,也不能直接令城市的居住環境改善。處理垃圾排放問題,找到合理的堆填方案,或是對垃圾徵費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減少垃圾產生,從源頭著手加強廢物回收,讓垃圾變成寶。

 

  垃圾只是放錯地方資源,回收的多了,送去堆填的廢物就少了。為貪方便,我們習慣將所有家裏面沒有用處的廢物(哪管是甚麼物料),連帶廚餘垃圾統統塞進一個垃圾筒,一股腦的丟掉,再一股腦的送去堆填區,這種粗放的垃圾處理方式早已不可取。玻璃樽、報紙、紙盒、膠瓶、鋁罐等家庭生活垃圾均是可以循環再用的物料,不妨想想,自己每天將多少這些東西當做廢物扔進了垃圾箱。

 

  外國各地早已推動各種廢物分類計劃,比如日本垃圾嚴格分成十多種類別,非常細緻,日劇裏的主婦會將玻璃罐清洗乾淨再送到回收站,小朋友也會提醒媽媽星期幾是回收某某類別的垃圾。日本的國民從小便耳濡目染垃圾分類的概念,練就全民「忍術」,將垃圾打包回家再分類,OL的名牌包包裏,除了化妝品說不定還有一個空塑膠瓶、用過的廢紙等垃圾。在日本,若你不懂得垃圾分類,是會被鄰居恥笑的。

 

  近鄰中,台灣包括台北在內的部分縣市早就開始實行垃圾收費,是香港可參考的成功案例。但和日本相似,台灣實施垃圾徵費的同時,也在強制執行垃圾分類回收。


  對比之下,香港在這方面雖正在努力,但程度有限。以筆者所居住的屋苑為例,樓下的廢物回收箱只粗略分為三個類別,廢紙、金屬、塑膠,並無提供玻璃樽的回收。三個回收箱的顏色也被詬病,由於標示欠奉,很難分出哪個顏色代表哪個類別,有此客觀條件限制,難怪市民對垃圾分類概念薄弱。

 

  有利必然有弊,垃圾徵費可以減少垃圾量的產生,但在街上找不到垃圾筒,是垃圾徵費帶來的一個很明顯的後遺症,本地居民或許逐漸適應,甚至有所準備,但是對於外地人來講,挑戰的則是素質高低,筆者在台灣的街頭便深深體會了一次。拿著空飲料瓶足足走了三個街口,東張西望,也找不到一個垃圾桶,好不容易看到一家店舖門口放著一隻垃圾桶,正要上前,卻被店主攔下,連連擺手告知不允許扔,筆者只能再接再厲,在台灣的街頭搜索公共垃圾桶的蹤影。 

 

  細想想,大量垃圾的產生是消費主義帶來的後果,消費的那一刻,購買者已經在製造垃圾了。一件商品若想博得消費者的歡心,必會在包裝上花心思,採用精美印刷和複雜包裝,還有宣傳畫冊、厚實的購物袋等,必然會造成浪費。因此在享受令人愉悅的購物體驗之前,還是先想清楚是「想要」還是「需要」再購買,亦不失為「源頭減廢」的一個方法。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羅湖橋兩邊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