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9-02-06Text: 嶺南大學 研究生部 研究助理教授 江晉

知識付費:交學費還是買安慰?

  「知識付費」是近年互聯網的熱門詞彙,其實所謂知識付費,並不是新鮮事,早年就有付費訂閱電子報紙雜誌的服務。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愈來愈多知識付費平台建立,方便人們通過互聯網付費收看短視頻課程,收聽各類知識講座,訂閱專欄文章,或向專家、名人或有經驗人士就具體問題請教意見。

 

  知識付費曾由於為知識提供方帶來巨額收入,引來關注。有媒體就報導內地著名大學教授通過知識付費平台,每天講授10分鐘經濟學課程,半年間已有10多萬用戶訂閱,為該教授帶來3500萬人民幣(約合4090萬港元)收入(註1)。目前,中國最大的音訊共用平台顯示,《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課》已被付費收聽超過七千萬次。從官方的統計資料看,知識付費的規模大,發展快。國家資訊中心早前發布的《中國共用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顯示, 2017年知識技能共用的市場交易額達到1382億元人民幣(約合1615億港元),比上年增長126.6%,參與用戶數大約為7億人(註2)。

 

  在網上資訊垂手可得的今天,為何有這麼多人願意在互聯網上「交學費」呢?有幾方面原因值得考慮。其一,互聯網充斥著不少粗製濫造的內容甚至是失實的信息,愈來愈多人願意為有質量的內容買單。他們希望利用碎片化時間(譬如通勤時間),學習知識及提升專業技能。其二,互聯網平台和移動支付快速發展,方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付費收聽,觀看或閱讀「知識產品」。其三,國家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為互聯網內容版權保護創造了環境,讓更多創作人願意創作有品質的內容,通過收費獲利。

 

  然而,看似簡短、高效、便捷的「知識產品」並非十全十美。有些知識付費產品標榜「一學就會」、馬上「漲知識」、「短短幾天就能掌握」,都是試圖用「快餐」的方式,為職場競爭,人際交往,親子關係等方面提供所謂的「攻略」、「秘笈」或「速成班」。有商家甚至把知識付費服務的促銷,包裝為「知識狂歡節」、「知識盛宴」。這或許可以安慰一些「凡事求快」的人的焦慮急躁心情,但給錢就等於學到?這是學習知識,還是獲得碎片化資訊? 

 

  如果沉迷在簡化的知識,缺乏深入思考和實踐應用,人們往往會陷入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容易停留在簡單被動地接收資訊和識記層面。上世紀70年代,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 在其有關學習差異的經典研究中,指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更可能取得高品質的學習成果,深度學習需要學習者慎思明辨地學習和理解知識,與其他知識相關聯繫,將其融入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中,並實踐應用(註3)。這樣的深度學習難以通過聽10分鐘的網絡小講座實現。我們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資訊或碎片化的知識,幫助我們系統地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其實,知識從來就不是免費的,我們交學費讀書,給錢買書本雜誌。在當今互聯網發達時代,知識付費,類似是把一些課程、培訓班及專欄文章等內容包裝,放在網上平台售賣。一些「快餐化的知識」或迎合了現時「唔使急,最緊要快」的急躁焦慮的心態,但若只是購買碎片化的資訊或簡化版的內容,給的錢到底是交學費,還是買安慰?

 

註1:學者網上「教書」半年 賺$3500萬。

註2:國家資訊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2018)。《中國共用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

註3:Marton, F. and Säljö, R. (1976).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 – outcome and proces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6, 4–11.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嶺南人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知識付費
沒有相關資料。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