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1
大灣區的機遇
香港立法會已通過由民建聯議員黃定光提出,有關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的無約束力議案。多名民主派議員質疑大灣區對香港有負面影響,擔心大灣區發展只會令一國兩制更模糊,香港與內地加快融合,令香港更受內地影響同化。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發言時表示,議員擔心在大灣區發展過程中,香港會失去自身特色,削弱一國兩制,是出於誤解,他說中央領導人已多次重申,在發展中會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因此香港不可能是被規劃,也不會被掏空或弱化,他期望議員要以開放心懷,看待大灣區發展,不要抗拒合作。
聶德權之言,只是安撫港人的焦慮,但未來會是如何?看來仍要視乎港人怎樣自處,特區政府怎樣規劃,來把握大灣區的機遇。首先是港人的目光不要只看香港,過於「香港本位」,只會變成夜郎自大,而是要有「大局意識」,放眼全中國以至全世界。現時中央已將大灣區規劃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不管港人願意或不願意,大灣區與香港的區域整合已在進行。相信再過10至20年,大灣區或會成為全球最好的灣區。這就如同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特區經濟持續騰飛,而此一神話正可能在大灣區複製。
大灣區發展,既可站在國家發展策略的位置來審視,也可從香港特區的角度來看待。站在國家發展的角度,如何將整個大灣區打造為世界級,不見得香港必然是主角,並且要加以特別照顧。雖然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會落實大灣區建設規劃,及支持香港抓緊大灣區的重大機遇。但這樣說只因為香港仍有利用價值,香港在金融、人才、科技、醫療、教育的優勢,市場化的運作,對大灣區發展仍有幫助。但當大灣區的其他城市急起直追,香港這種優勢就會日漸褪色,被中央當作是棄婦。
一向有所謂「要致富,先修路。」現在,港珠澳大橋已通車,內地至香港的高鐵也已開通,到2024年,深中通道也會建成,人流、物流都已打通,跟著進一步打開的是資金流、信息流。大灣區的一些城市,如珠海,中山、惠州等,在經濟上要追上香港,似是指年可待的事。現時深圳的經濟發展已超越香港。再說,大灣區的主題是科技創新,而香港在創新科技上能否擔任龍頭角色,仍是一個疑問,因為深圳發展創新科技的前景,似是更令人抱有期望。論創新科技,深圳最有條件當中心城市,而香港只是僅居其次,再過10年,港人如果不再自強自愛,很可能會被中山追上。
如何抓住大灣區的機遇?港人和特區政府,有必要思考在大灣區發展中香港怎樣去定位。前美國總統肯尼迪有一名言﹕「別問國家如何為我效力,且問我如何效力國家」,借用在大灣區的機遇上,便是「別問大灣區如何為香港效力,且問香港如何效力大灣區」。大灣區作為一個區域發展大計,已不能只談各城市之間的互補優勢,而是走向分工合作的協同效應,將各城市之間的經濟、資源、人才和創新活動都串連起來,發揮香港的特殊功能,才能保持香港現有的地位,否則香港只會走向沒落。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