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8
香港中醫院呼之欲出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表示會透過政府資助特定中醫藥服務,並提到中醫藥發展計劃,進一步公布香港首間中醫院的運作模式。據知中醫院已選址在將軍澳百勝角的土地,將由政府斥資興建,期望最快今年底招標。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中醫和西醫在制度上清楚分開,同時,香港醫療服務在國際飲譽。香港若成為領先世界的中醫藥基地,意義重大。因此,此次施政報告落實發展具香港特色的中醫院,備受注目。但願景與現實情況,似乎距離頗大。香港回歸初期,提出「中藥港」構思,花費數億元,但透明度明顯不足,外界所知不多,結果是無疾而終,不了了之,這個失敗值得檢討。
本港醫療體系,中醫一直處於尷尬位置,雖然本地三所大學於1997年後相繼開辦中醫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但畢業生起薪點比護士還低。加上面對內地中醫畢業生來港考牌執業,中醫師人數多達7千多位,加上逾2,600名表列及有限制註冊中醫,總數超過一萬人,明顯供過於求,令中醫師謀生艱難。
香港西醫醫療人手不足,但中醫卻面對人手過剩。港人患病時,一向以西醫為優先選擇。坊間認為,中醫給人的印象卻是不專業、不科學;見效慢而療程長,只適宜用於調理身體。對於小至傷風感冒,大至臟腑發炎,西醫遠比中醫可靠和有效率,令市場對中醫的需求減少。政府統計處去年底發表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顯示,香港通常選擇向中醫和西醫求診的人數比例約為1:9,而中醫求診人數比例不僅每年下跌,甚至前往醫院管理局轄下中醫診所求診的人次比例也持續下降。
若香港的中醫前景不明朗,這個時候興建中醫院是否明智,不無疑問。今年5月,首屆由香港註冊中醫學會主辦的「國際中醫藥香港高峰論壇」召開,吸引了逾1,200名中醫業及業內人士出席。但政府要發展中醫,似乎首先要對中西醫的異同,有一個通盤而清晰的理解。
中西醫很難融合,因為是兩個不同的理論系統和醫療哲學。舉例來說,中醫「心肝脾肺腎」的概念,與西醫的臟器全然不同。西醫的概念是形而下,比較容易理解;中醫的概念是形而上,較難把握。但中醫和中國文化緊密融合,其理論2000多年來一直守護著中華兒女的健康,也不可完全忽視。而畢竟每一種醫學都有其局限性,中西醫難以融合卻可配合,治病救人,療效第一,可體現醫學界的和諧包容,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這也許是香港中醫院要走的路。
無可否認,中醫其中一個最大缺陷,是其外科遠較西醫落後。面對器官衰歇,或病人因意外而大量失血等情況,皆無法以手術方式根治問題。但畢竟中醫歷史,還遺留下不少精闢獨到的醫理,可與西醫互相參照。內地的醫院,是中西醫院結合,醫師慣用西醫的思維模式,並有權開西藥,採用西藥比中藥更高,通常為病人調理時才開中藥。香港要辦百分之百純粹的中醫院,似是不切實際,要不要向內地借鏡?又或者,最佳的中西醫配合,是一個專業西醫與一個專業中醫,衷誠合作,為患者制定最佳醫療方案,那就比內地更先進了。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