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5
香港回歸21年算帳:差強人意
7月1日是香港回歸21周年的紀念日。特首林鄭月娥與丈夫林兆波,3位前特首包括董建華、曾蔭權和梁振英以及中聯辦主任王志民、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等各界嘉賓共約2400人出席慶典。國旗與區旗在國歌伴奏下冉冉升起。回歸21年後的香港,究竟交出甚麼成績單?
香港於1997年回歸,到現今2018年,算一算帳,這21年來,香港產生了甚麼變化?或可從政治、經濟和文化這三大範疇分別言之。
在政治上,按照「中英聯合聲明」,回歸後要讓香港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所謂「自治」,意指主權國家授權地方政府,以相對自主方式產生執政及議政代表;其治理的公權範圍愈廣,自治的程度愈高。但自治權有多大才算「高度自治」?這21年來,香港不少政界中人,似乎仍在瞎子摸象。
1984年,鄧小平會見香港各界訪京代表團時表示:「香港人是能治理好香港的,要有這個自信心。」鄧小平的勉勵,令不少港人對「高度自治」充滿憧憬,深信香港可以實現全民普選。但現今的領導人習近平,對「高度自治」又有了新的解讀。
在去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工作報告時,一再重申中央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並強調要把「全面管治權與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但這種「有機結合」的具體細節為何,恐怕香港政界的建制派或非建制派,同樣是瞠目結舌。換言之,回歸21年,香港人才如夢初醒「表錯情」,要重新認識「一國兩制」的真正內涵。
次說經濟。回歸21年來,經歷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世紀之交時互聯網泡沫破滅、2003年「沙士」疫情爆發、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等風雨洗禮,香港經濟一直震盪。幸好21年來,香港經濟年均增長率達3.4%,算是相當不錯。但與民生有重大關連的房屋問題,香港特區政府始終無法解決。過去21年,三位前特首都看重房屋政策,可惜成效不顯。董建華管治時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容許地產商以此為由,以超低的補地價興建大量私樓出售,在逆市中為地產商帶來豐厚利潤。曾蔭權管治時則停建停售居屋,減建公屋,又以勾地政策取代定期賣地,結果到2009年金融海嘯後,由於供應不足,樓價持續攀升。
2012年7月梁振英上台後,雖再次制定長遠房屋策略,但私樓價格在過去5年再上升4成多,房屋大量空置,加上大量不明來歷資金由內地流入本地樓市,而梁振英推出的「辣招」毫無作用,香港市民的居住情況更加水深火熱。且看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有無奇招處理這個燙手山芋。
最後談談文化。在殖民年代,港英政府強調「積極不干預」的文化政策,無意建立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回歸後,特區政府隨即把推廣中華文化列入施政綱要,可惜急於求成,無論是初期的母語教育,或是其後的「國民教育」,都不得善終。文化政策最大的弊病,是附上政治包裝,因而被標簽是為政治服務,引起民間疑懼。
總的來說,為香港回歸21年算帳,這份成績單可歸結為四個字:差強人意。這句成語出自《後漢書》,意思是勉強令人滿意。如果打分數,大概是50分吧!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