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6-23

「欲」字重欠,「慾」字講心

  內地的簡化字,有很多是將後來發展的字取消,回到原本的字。但有些字的取消,似乎使其另有的涵義也消失了,是否適當,值得斟酌。

 

  例如取消「慾」字,全部轉回用「欲」字,但這兩個字又是否完全互通呢?「欲」字的涵義可包括「慾」,但有很多表達,只能說「欲」,不能說「慾」,「慾」的涵義較「欲」狹窄得多。

 

  如今一般認為,作動詞時常用「欲」,作名詞時則可用「慾」。例如:「欲罷不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欲哭無淚」、「欲速則不達」、「欲擒故縱」等,其中的「欲」都是動詞,若換成「慾」字就不通了。但若說慾火焚身、七情六慾,以至情慾、物慾、貪慾、食慾、性慾等,這個「慾」字便無礙。當然,若寫成情欲、物欲、貪欲、食欲、性欲,也決沒問題。「欲」字可動詞可名詞,而「慾」字只能是名詞,這樣看來,創出這個「慾」字,是否多此一舉?

 

  在古書上,多用「欲」字,例如《論語》載孔子批評申棖,謂「棖也欲,焉得剛?」

 

  「無欲則剛」便是從此引申而來﹔又例如《孟子.告子上》說的:「魚,我所欲也」,以至老子說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都是用「欲」字。但古書也有用「慾」的,如《周武王.杖銘》謂「惡乎失道於嗜慾」﹔漢代張衡的《東京賦》有句云:「進明德而崇業,滌饕餮之貪慾。」似乎不加節制的的欲,例如貪,便變成「慾」,加了個「心」字以示貪心。

 

  從古人造字去看,「欲」字有「谷」有「欠」,是否說當物質多至堆積如山谷,猶覺有欠,貪得而不易滿足,便是「欲」?「欲」字重「欠」﹔加上一個「心」字,是心有貪念,便成「慾」字,「慾」字講心。純粹說「欲」,僅是覺得有所欠缺,代表了一種期望、要求、愛好。

 

  人欲是與生俱來,有了欲望就有追求,那是生命的動力,其形態多種多樣,因為人的追求各有不同。佛家說「離欲」、「斷欲」,是佛一再開示的,這倒是嚇怕了很多人,不問欲是甚麼,總之都把欲看作可咒詛的、應厭離的。其實即使是出家人,為求空欲、空念以達到空色,每日誦經禮佛,最後為求功德圓滿,不也是「欲」嗎?

 

  佛法說「欲」是諸法本,那其實是一種推動力,可造作一切善業,但成就一切惡業,「欲」更是少不了。唯識學講欲的心所法是通於善、不善、無記這三性,貪無厭足,固然令人造業墮落,但另一方面,佛法也有所謂「善法欲」,是修證的重要因素。如人天乘人的勝進心、二乘人的出離心、菩薩行人的菩提心,憑此意欲修行而證果。

 

  人生而有欲,「欲」是無可厚非,但不加節制成「慾」就不好了。唐初名相魏徵有名言曰:「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这裏的「欲不可縱」,意謂對一切欲望不可不加節制。《易經》的損卦說得好:「君子以懲忿窒欲」,人的忿怒要遏止,欲望要窒塞。這世間,飲食、男女、房舍、名利,全都是因「欠」而欲,但加上貪心成「慾」以至不擇手段,就會為禍人間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夏日中暑高風險!即睇中暑迷思+預防措施!► 立即了解

更多論盡中港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