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0
「驅蝗行動」背後的啟示
反對內地「自由行」的團體,周日在尖沙咀發起「驅蝗行動」,多次叫途經的內地遊客不要來香港。此事引起廣泛關注,先是四名政府高官開腔譴責,繼而特首梁振英也主動評論,表明政府會依法跟進。如今此事已升級至中央部門,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首度開腔表示堅決反對任何影響香港繁榮穩定,阻礙兩地交流合作,傷害兩地同胞情感的言行。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驅蝗行動」先要正名。「驅蝗」之「蝗」,指蝗蟲。蝗蟲是群居型的短角蚱蜢,屬蝗科,直翅目昆蟲。這種昆蟲常與嚴重旱災相伴而生,特別是大陸沙漠地帶分佈的蝗蟲,有時候大量繁殖,使其路過的農作物受到毀滅性傷害,稱為「蝗害」。
至於香港人對來自中國大陸的香港遊客、新移民及非法偷運水貨者,比喻為「蝗蟲」,這種比喻其實已非始自今日,上溯至19世紀,英國旅遊家立德(A rchibald J. Little)曾描述:「中國人像蝗蟲一樣,凡經之地寸綠不留」。另一個例子是1950年12月出版的《時代雜誌》,封面是毛澤東與大量蝗蟲為伍,比喻當年解放軍猶如蝗蟲般介入韓戰。
稱內地同胞為「蝗蟲」不只是香港。台灣網民比香港更早使用。台灣有名為「魔獸世界」的網絡遊戲,台灣玩家便曾以「蝗蟲過境」形容中國內地玩家翻牆湧入,令伺服器不勝負荷。另外,新加坡也有網民用「蝗蟲」形容來自中國的移民,批評他們自大無禮、不尊重當地文化、不遵守當地秩序、搶奪本地人福利等。
香港「驅蝗行動」背後的啟示,應是中港矛盾。這種矛盾惡化,始自2003年港澳「自由行」實施,間接造成大量無香港居留權的中國「雙非孕婦」來港產子,造成香港的資源分配出問題,引起香港市民不滿。其後有網民集體籌款登報反對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廣告中使用一隻蝗蟲騎在獅子山上,寓意蝗蟲侵蝕香港,而從2009年開始,香港網絡開始流行「蝗蟲論」。
香港人厭惡內地旅客,自然有其底因。除了「雙非孕婦」問題;還有內地水貨客搶購奶粉;加上「自由行」旅客在港經常作出欠缺公德的行為,如插隊、喧嘩、公眾場所便溺等,破壞了香港多年來建立的文明秩序,使香港人深惡痛絕,不知不覺形成一股怨氣。
另一方面,「蝗蟲」從另一角度看,也可以是「益蟲」。回歸後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合作已是大勢所趨。「自由行」政策給香港帶來商機,令旅遊業和零售業得益,增強香港競爭力,有利香港經濟的發展。如今的「驅蝗行動」,以不文明的行徑打壓內地旅客,與其說是捍衛香港,不如說是向梁振英政府洩憤,但其手法竟是違背香港固有的「包容及開放」的核心價值,成為香港文明之恥,充滿諷刺性。
內地官媒《環球時報》罕有地撰文狠批「驅蝗行動」,認為這是「撕裂族群的惡劣行為」。但「撕裂」這種現象,自梁振英上台以來,已是無日無之,香港從沒有見過民眾的分化會是如斯嚴重,特區政府是否也應作點反省,施政上對民間的怨憤多些疏導,從善如流,減少吵鬧,化戻氣為祥和,為香港營造和諧,促進中港合作,才是香港之福。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