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0
教導孩子消費要精明
在本欄曾指出成龍成鳳的要素包括要有良好的理財能力後,最近接到不少讀者朋友的要求,希望能夠多討論有關「親子理財」的技巧和方法。
從我們與不同階層朋友接觸的經驗,發覺部分家長對「親子理財」認識不深,故借用本欄篇幅略作探討。
不知是因為貨幣寬鬆政策或是其他原因,在香港的投資氣氛異常熾熱,每當提到理財,總被聯想到投資。不少父母家長雖然清楚知道親子理財的其中一項要點是培訓孩子的理財知識、能力和技巧,卻誤以為教導子女投資就等同於培育子女理財知識,因此蓄意鼓勵尚在求學階段的年幼子女投資炒股,卻忽略了理財的真正意義——善用金錢。
其實大家都明白,只有經自己親手花掉的金錢,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富。所以學懂消費,才是學習理財的首要。
在這裏先對消費概念作一分析,希望父母能藉以在孩子日常消費上作出適當的引導,以啟發子女精明消費作為理財能力的開始,更進而以精明消費作為培育子女成才的手法。
在謹慎理財的前提下,成年人要作出精明消費,先要考慮消費品是否物有所值。對孩子而言,消費的考慮焦點在其喜好,而非物品本身的值與不值,是直接而忠於自己即時心態的選擇,這是小孩與成人在消費上最大的分別。
多年前我家慣常到的假日餐廳,早餐不論是牛扒煎蛋,魚柳薯條還是火腿通粉,都是劃一的定價。小女兒最愛吃火腿通粉,而兄長們卻笑她不懂選擇,因為他們認為牛扒或魚柳的價值總比火腿通粉高。既是定價相同,則不應該選擇價值較低的火腿通粉。妹妹卻堅持己見,因為這是她的至愛。
對消費價值的衡量,首先要找出消費的目的。以進餐為例,要決定食品的真正價值十分困難。若以食物是人類生長和活力的主要來源,則其營養價值可以作為準則。但是若以消閒享樂為目的,則消費者當時的感受,如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甚至於進食時的環境氣氛,便成為決定消費的主因。
在消費時很多人認為,只要付出的金錢能夠帶來預期的效果,便不須斤斤計較。但對小孩子而言,他們一般缺乏清晰的價值觀,他們的消費意願,也不會有預定的效益,通常以自我感受為主,只求滿足當時的欲望,毫不理會消費帶來的價值回報。
曾經有小學教師,在學校小息時,目睹一學生在排隊購買飲品時,由於趕著與其他同學玩耍,付出百元鈔票,便匆匆離去。小食部職員呼叫著找錢給他,但他頭也不回地說:「餘錢給隨後的同學買食物吧!不用找回給我了。」隨即消失在學生群中。
這樣的孩子,亂撒金錢,不懂珍惜,隨意浪費,充分表現出完全不懂消費,缺乏理財意識。
在要達到親子理財的成效,父母要教導子女作出精明消費的行為,必先要灌輸對事物正確的價值觀,並指引子女在做任何事情,包括消費的決定前,應先衡量價值,確立目的,才付諸實行。
錢,更不應亂花。量入為出至為重要。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