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0-08-13Photo: iStock

香港在新起點重新出發!

  在香港回歸後的23年多,筆者與內地及香港朋友每次交流時,一直都堅持一個理念,就是香港是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全方位回歸。在心態上及實際上,五湖四海的朋友都是需要清晰瞭解及認同的。

 

  在近期環球市場定位中,上述觀點正在多角度加速,強化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觀點,香港製造就是中國製造的一部分,特區護照就是中國護照的一部分。其實,大家在回歸後就應該了解的當中的變化,應該視之為發展機遇,不應在此時此刻才知悉大環境改變了。不過,面對近期在國際市場中的一些微妙變化,不少人仍覺得驚訝,這反映出回歸後,不少朋友們心態上存在差異。

 

 

  在思維上,香港需要在這方向加速發展,維持香港在國家的定位及城市競爭性。在國際上,香港亦需要加把勁,不能就此放棄。始終,環球交易所各有分工,各國及地區均擁有自身的國際金融中心,互不重疊,相互補足,不存在一兩個市場壟斷的情況。只要香港證券市場完整及完善運作,不出現變化,金融機構與投資者不撤出,香港吸引力仍在,可從港匯偏強及流動性高可見,故此近期國際環境的變化對香港市場的短線實質影響不大。

 

  與此同時,如筆者在欄目中曾多次討論,國家還會推動其「內循環」概念,料會迅速成為內地未來經濟的走向。對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循環」涉及更為複雜的結構,簡言之,是由生產、供應、專業服務等,全方位由內地產業支撐,但又不可以鎖國,要有讓外資參與的空間。在全球保護主義下,內地可以充分利用龐大的消費人口優勢,通過繁榮內部經濟、暢通及加速大循環機制,達到刺激經濟發展的目標。 

 

  內地的「內循環」概念,將是未來數年重要的大方向,因為「內循環」有利減少外來的衝擊與影響,使自身的產業鏈實現自給自足。「內循環」較內需更上一層樓,內循環是全方位的生產、供應、專業服務等。即一件產品的設計、生產、原料、包裝、銷售、售後服務,甚至後勤、運輸、會計、法律、研發等,都以內地公司供應。但「內循環」未必會完全將外資排除在外,故此評論不能妄言中國回到過去「閉關自守」的模式。

 

  香港在如此大環境中,在國際市場定位上,需要盡量守住優勢,在內地市場中亦需要自強不息,努力爭市場,突破發展空間,火鳳凰烈火重生。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中環人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香港 #內循環 #金融中心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