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3-10

不屬於香港人的香港

筆者在2010年新版的《納論中國投資大趨勢》一書中,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不屬於香港人的香港》。讀者們反應非常大,因此在本周的《中環人》欄目中,筆者也希望再分享一下對這方面的看法。

 

香港要成功發展,香港人必須痛苦地接受一個事實︰香港非屬於香港人!筆者經常出差,很多時候接觸到內地五湖四海的朋友,他們的普通話字正腔圓,但是卻不懂說廣東話。於是筆者問他們「老家」在哪裡?他們卻異口同聲說:「我是香港人!」

 

其實,世界上的大城市,外來人口所佔的比例一點都不低,外來人口多,代表了這個城市有吸引力,有發展機會,理論上是一件好事情。

 

舉個例子,按照非正式統計,英國首都倫敦市有32% 的人口(包括流動人口)並非在英國出生,美國紐約市就有不少於35%的人口(包括流動人口)是在外國出生的。如果套用在香港,就代表了香港應該要有超過200萬外國(不包括內地)出生的人口,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根據數據,對比起倫敦和紐約,香港一點也不國際化。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內地城市的情況,估計北京人外來人口比例超過兩成,上海外來人口比例也超過兩成,廣州外來人口比例更超過三成。深圳有戶籍人口僅佔常住人口的兩成,這就是說外來人口是深圳戶籍人口的5倍,比例之高在各大城市中位居榜首。再看看香港人比較熟悉的東莞,東莞市總人口超過600萬人,平均每4個人之中就有3個是外地人。

 

筆者在香港土生土長,目前香港的確愈來愈「國家」化,與國際化的步伐愈來愈遠。對一些非中國市場有關的東西愈來愈不感興趣。美國的經濟可能是一個例外的情況,因為在聯匯下,港元和美元掛鉤,美國變相成為香港金融政策的「終主國」,香港人才會這麼關心美國的經濟形勢。

 

筆者居於港島,如果有讀者住在跑馬地、大坑或銅鑼灣一帶的話,就會知道每年3、4月國際七人欖球賽期間,數以萬計的外籍人士會集中在這些區域活動,大球場一帶都會實施交通管制。整個灣仔、銅鑼灣、大坑、天后等地方的交通情況更接近癱瘓。

 

走在銅鑼灣的路上,彷彿身處外國,其實也是挺有趣的。外籍朋友身處一個嘉年華會的環境,心境固然輕鬆。不過,大家均有一個美麗的誤會,因為嘉年華的氣氛只停留在大球場裡面,或只是伸延到附近一帶。

 

普遍來說香港人對欖球賽反應冷淡,更多人甚至不知道這賽事的存在。不過,按筆者的觀察,在過去10多年,欖球賽的推廣公關工作的確做得很好,如果大家看過航空公司贊助商的欖球賽廣告,都會認為香港是一個為「欖球」瘋狂的國際都會。不少外籍朋友也真的以為香港人為「欖球」瘋狂呢!可惜來到香港後,看見實際情況,朋友們也挺掃興的。

 

欖球賽為香港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實難以統計,不過筆者認識的朋友中,大部分對這賽事還是頗有怨言,香港人對這個「欖球賽」實質效用的評價還是好壞參半。

 

筆者認為舉辦賽事能吸引更多國際旅客來港,始終是一件好事,雖然活動的性質和民生脫節,不過,這不是更能突顯香港作為國際自由開放城市的包容性嗎?

 

在香港和上海力爭作為中國最終首席國際金融中心的漫長道路上,香港必須強化自己的國際性和自由開放的特質,讓更多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士以香港為家。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驚恐症來襲】無預警發作...患者親身講述得病經歷及康復過程!必要時自己做一件事可幫到手!► 即睇

更多中環人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