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5
因時制宜是關鍵
解鈴還需繫鈴人,寬鬆令國策再墮進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的惡性循環。放水雖助內銀股再度從生死邊緣中釜底抽薪,能否延續絕地翻身,仍看人民幣匯率。
事實上,投資者對內銀信心難以回復,最核心的問題除了是盈利能力之外,更重要還是在於已批出的貸款有否真正獲清還,金融體系的壞帳有沒有真正被處理。朱鎔基年代的內地銀行,帳目通通劣透,銀行體系頻臨崩潰,結果向當年的銀行業大輸血,抽離壞帳及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等等。細心翻查的話,根本就是一個帳目調動把戲。財政部發債向銀行增資,債其實很多都是銀行購回,不良貸款有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但金額又卻是發債形式向銀行支付。白一點,內地壞資產問題,名義上脫離了銀行,惟實際上根本從未離開金融體系。到近年的地方債轉置、處理央企壞帳的債轉股,亦僅僅是一個帳目上的處理,但談不上是清理。
內地要規劃經濟,設定增長目標,同時基於金融安全考慮,繼續要擔當內地金融機構大股東地位,構成了根本的關係衝突。主要內銀股的大股東是匯金,原是人行成立,但10年前左右,財政部發債向匯金注資,將匯金拿過來。財政部與人行的爭議,本質上重點非財政與貨幣政策,而是內地銀行由誰作主,及會衍生出的問題。人行作為監管機構,若又是內銀大股東,關係是非常畸形。財政部作為出資人身份,理論上有制衡,但不要忘記,要推動財政政策,財政部又只會有誘因要銀行催谷貸款。這些年,央改談得太多,但官方一直未願意擔當被動投資者角色,其實整個體制都難有進步,繼續活在矛盾深淵。
政策已成為中資股唯一基本因素,順國策者生,說甚麼估值,只是天下太平無風無雨時的指標之一,經營與盈利前景才是最關鍵。市場資金充裕、信心滿滿時,內銀炒到上兩倍亦無人敢話貴;一潭死水之時,跌到半倍亦少人問津。敢撈底而最終成為贏家者,均屬持貨力特強一族,成功投資關鍵在懂得因時制宜。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2024年國際外交上,誰是最大贏家?誰是最大輸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