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03-06

媒體進化 分析退化

  香港的金融市場,不限於股市,以往經濟分析界,及外滙界,高手是數之不盡。

 

  曾是滙豐首位華人大班的鄭海泉能一炮而紅,正正是源自一份經濟報告,而十幾、廿年前,每間大銀行、大機構,都會有內部經濟師,分析百花齊放,到現在,香港經濟實力依然,但專注分析本地經濟的經濟師,早就已經買少見少。

 

  外滙市場情況更屬明顯,以前評論滙市的,大部分是有操作交易經驗,每日上落「球球聲」,他們的一個分析,有時會一個觀察令旁人勝讀十年讀。可是,香港滙市交易的走下坡,交易枱不斷收縮,真正有分量者已所餘無幾,現時常見的分析,大部分都是根據外電及其他媒體報道重複一次的翻版之作,依書直說,談不上見解獨到。外滙評論退步,最簡單而又明顯似乎是行內人對港元及聯滙的認識,一些年資較高的傳媒人,往往比滙市評論了解更深。歸根究柢,港滙、或美電這個課題,隨著交投淡靜,毫無新意,已愈來愈少人會有所留意。

 

  需求帶動供應,但供應的氾濫,推低了質素,情況盡顯於股市評論圈子。的確,八、九十年代的一套,時移世易,已不再大派用場,而網上分析的普及,競爭之大卻恐怕未有令質素有所提升。「新」、「舊」媒體合一,卻只停留在精於推廣而疏於質素,更叫人感到遺憾。要有回答不知道、或不認識的勇氣,才會構成自我提升的力量,可是現在評論界,太過展現出萬事俱了解,樣樣皆精通了。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更多留給囝囝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股票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貨幣攻略
More
Share